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36764375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明月”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青睐。他们通过明月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自身的主观情感也得以安放。苏轼在“明月”中安放情感时超越了一般使用“明月”意象的文人,其中寄托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几种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这些矛盾的情感互相碰撞,巧妙地融合在一轮“明月”下,其情感之深厚、方法之高妙给读者以多重心灵震动。亲近与疏离首句“明月几时有?”追问明月起源,探寻宇宙初生,透露着朦胧的宇宙生命意识,但是词人没有继续探究下去,而是“把酒问青天”,将这个亘古难题抛回给青天。在这个问答回合里,苏轼无意探求客观的明月起源,而是把青天当

2、作自己可以把酒言欢的朋友,完成对“明月”的关切。“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一直寄托着古代人民对明月的憧憬与幻想,在月亮的清辉下,无数奔月成仙的神话都平添了几分真实。深受道家思想浸染的苏轼,在丙辰中秋的夜晚彻底沉沦,一个“欲”道尽他对“明月”的渴慕之情、亲近之心。他在月下大醉,月光抚慰着他那颗孤独失意的灵魂,让他那不满于现实社会的内心掀起波澜。人世间的烦恼悲哀、官场的失意无奈,迫使他想超然物外,彻底解脱。但紧接着一个“又”字,表明他瞬间发生动摇。词人意识到,“明月”之上不仅是美好自由之地,也是高冷孤寒之地。有人把“高处”解读为官场,但笔者认为,官场在苏轼的心中不是一个美好的、没有烦恼的、可以让他摆

3、脱一切失意的栖息地,如此解读难以解释前文对“高处”的好奇向往。这里的“高处”应该是美好自由的安居隐逸之地,是没有烦恼、担忧、牵挂的虚幻之地,自古少有人至。词人却直言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说明他不愿意就此逃避人间。由此,他的态度急剧变化,生发出恐惧,迫切地想要疏远“高处”,转而赞颂并不令人满意的人间,坚定自己对不美好甚至“险恶”人间的热爱与改造之心。只有在人间,而不是逃避到“高处”,才能体现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间疾苦的儒家精神。苏轼身上儒道两家思想的博弈,是一种疏导内心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途径(贺进水调歌头的特色及思想境界)。最终,苏轼对“明月”渴慕亲近与疏远逃离的矛盾情感互相碰撞、消

4、解,以“起舞弄清影”为结。人世间有太多不如意,但词人会用无尽的热爱去消解它们。“明月”就这样陪伴着苏轼化解负面消极的情绪。怨怼与释然“明月”意象也体现着苏轼怨怼与释怀两种情绪的碰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游走,空间由高到低,时间悄然推移。“月亮”转过朱阁,透过窗户,照在无眠的词人身上,词人望着中秋又大又圆的月亮,孤独加倍席卷而来。他不禁对“明月”展开诘问:“月亮你不应该对人世有所怨恨吧?可为什么你总在人们分别之际圆呢?”“明月”的圆满深深刺激着词人残缺的处境与心境。此刻的“明月”意象里承载着词人满腔的怨怼,正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明月”一样,“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

5、户”。“明月”总是无情的,不太体谅词人,但词人也清楚“明月”是无辜的,有情也好,无情也罢,都是词人自己心境的一种投射。苏轼“明月”意象的超越性就在于,当他将悲愤不满投射给“明月”时,也将自己的乐观豁达投射给“明月”。“月有阴晴圆缺”,正如“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的不圆满是生命的常态,任何人与事物都不能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这里透露出浓厚的哲理意味。苏轼在“明月”意象里,用释然达观去碰撞悲愤怨怼,最终化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人隔千里,月光普照,照到所有承受离别煎熬的人身上,抚平所有人的创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是对人生之不如意的释然,此处的明月成了苏轼与人生和解的见证(刘皓琳再

6、探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意象)。尽管人世间悲欢离合不可避免,但苏轼依然执着地、积极地热爱着生活,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明月”意象。沉醉与清醒“明月”意象中,酩酊大醉与深刻清醒兼具,这层矛盾碰撞比前两层更隐秘,更不着痕迹。苏轼对“明月”的亲近与疏离体现在上片的字里行间,对“明月”的怨怼与释然渗透在下片的字里行间;而整首词里贯穿不息的是词人沉醉与清醒交织的意识,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互相碰撞、互相抵消又互相加强,沉醉有几分,清醒就有几分。孙绍振教授赏析这首词时曾说:“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既沉醉而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词的小序明确交代:“丙

7、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人欢饮到天亮,大醉一场,整首词是在大醉中完成的。正是在大醉中,苏轼才能够展开他那不受现实约束的想象力,挣脱肉体的沉重与束缚,在月下翩然起舞;摆脱精神的渺小与卑微,以“青天”“明月”为友,与“青天”把酒言欢,质问“明月”为何偏与人作对。醉眼里的美好支撑他欢饮到天亮,却不能麻醉他那始终清醒的心灵。“几时有”“不知”“是何年”,沉醉中一切“不知”指向“不知有多好”。“沉醉”驱使他想要“乘风归去”,但风未至,心底之冷先达,让他猛然惊醒。只是在心里想一想,这份寒冷就迅速蔓延全身,清醒中的“不知”指向“无能为力”。此时的他欲实现抱负而无能为力,欲求兄弟相聚也无

8、能为力。“清醒”驱使他回归现实。他能做的只是尽自己之所能,努力舞好人世间的舞蹈,担起儒家君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月有阴晴圆缺”,“明月”与人类一样身不由己,人要坦然接受不圆满的人生常态。道家思想中的顺其自然也呼唤苏轼清醒过来,面对现实。“明月”意象里交织着苏轼的清醒与沉醉,融汇着他儒道两家思想、个人悲欢与社会责任的相互博弈与相互促进。“明月”也成了一个鼓励者,激励苏轼积极清醒地面对人生。综上所述,苏轼的“明月”意象集众人之长又远超其上。面对“明月”的亲近向往与疏远逃离、怨怼责问与释然达观、沉迷大醉与深刻清醒,这三重相反相成的情感意识在苏轼的“明月”意象里自然碰撞,化解了他负面消极的情绪,见证了他与不如意之人生的和解,又鼓励他积极清醒地面对人生。我们读懂了“明月”,也就读懂了苏轼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