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8511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中考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 九年级化学培优拓展微专题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精练(解析版)一、选择题1.如图,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持装置内温度不变,将导管的末端深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选项ABCD现象放大图【答案】 C 【解析】保持装置内温度不变,管内的气压没有膨胀,但是管口深入水中,就会产生压力,如果气密性好,管内的水就会上升。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保持装置内温度不变,即压强不变,若气密性良好,则气体即出不去也进不来,根据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分析解答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

2、到( )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B.瓶中液面比较明显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内液面无明显变化【答案】 C 【解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广口瓶内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广口瓶内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大气压原理,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试管内压强增大,进行分析。3.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

3、气泡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D.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答案】 A 【解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分析4.下列所示装置和操作图中不能用于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A.B.C.D.【答案】 B 【解析】A. 该装置应用的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

4、性是否良好,故A不符合题意;B. 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右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当用针筒向试管内打气时试管内虽然有气泡产生,但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B符合题意;C. 该装置应用的原理是: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故C不符合题意;D. 该装置应用的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进行的。5.下列装置不添加其他仪器,无法检查气密性的

5、是( )A.B.C.D.【答案】 B 【解析】A、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若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所以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B、因为分液漏斗液面上的气体与烧瓶内气体相通,故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上下压强相等,所以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液体都会顺利滴下,所以不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C、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若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所以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D、向外拉活塞,若气密性良好,则导管口会有气泡产生,若气密性不好则不会有气泡产生,所以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故选B【分析】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是常考的实验题,也是难点,这需要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

6、多总结,多思考,这类题目不要死记硬背,关键是理解,等同学们见的这类题多了,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6.下列各图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其中漏气的装置是( )A.B.C.D.【答案】 D 【解析】A、该选项用的是空气热胀冷缩法,原理为:用手掌紧握试管壁,若烧杯内有气泡产生,松手后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A不符合题意;B、该选项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符合题意;C、用手掌紧握烧瓶壁,导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C不符合题意;D、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上下移动左边仪

7、器,会产生压强差,两端液面不可能相平,图中上下移动液面相平说明漏气,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一般用到的方法有:空气热胀冷缩法、注水法、抽气或压气法等二、填空题7.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如图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向导管a处_,若_则气密性好;若在导管a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b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可见此装置的作用是_。【答案】通入气体;水从中间玻璃导管上升;安全瓶(

8、保护气体发生装置或阻断燃烧)【解析】该图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夹住弹簧夹,向导管a处通入气体,若水从中间玻璃导管上升则气密性好;此装置能起到防止气体爆炸的作用,故是个安全瓶,故填:通入气体;水从中间玻璃导管上升;安全瓶(保护气体发生装置或阻断燃烧)【分析】根据仪器特点依据在实验室中查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爆炸的原理和条件进行分析8.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阅读资料】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化钙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化钙的制备】氢化钙通常用氢

9、气与钙加热制得。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省略)。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2)装置B的作用是_(3)装置C中制取氢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_(4)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_【答案】 Zn+2HClZnCl2+H2;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Ca+H2CaH2;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活塞,若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几乎不下降(合理答案均可)【解析】(1)依据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2HClZnCl2+H2;(2

10、)根据碱石灰的成分和其中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氧化钙与水可反应,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且与盐酸能反应,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部分氯化氢气体;(3)依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钙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氢化钙,方程式是Ca+H2CaH2;(4)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和题目要求分析解答。要检查该套装置的气密性,可以将活塞关闭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手指堵住装置D的导管口,打开活塞,观察分液漏斗内的液面变化判断装置是否漏气;9.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1)请写出

11、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定性探究(2)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定量探究(3)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_深入探究【答案】 2H2O22H2O+O2;产生气泡的速率;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然后用双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然后观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动,若向外移动,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时间【解析】(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氧气和水,故填:2H2O22H2O+O2;(2)比较两种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可以观察二者产生气泡的速率;故填:产生气泡的速率;(3)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可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然后用双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然后观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动,若向外移动,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越好,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越快,可通过测量产生等体积的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来分析,所需时间越短,催化效果越好;故填:先将分液漏斗的活塞关闭,然后用双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然后观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动,若向外移动,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时间;【分析】(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2)催化效果越好,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3)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以及比较催化效果的方法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