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说课稿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671415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跳水》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7《跳水》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7《跳水》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7《跳水》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7《跳水》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跳水》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跳水》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跳水 说课稿跳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文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本课要求会认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课后设计了三道习题,第一道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图示,了解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第

2、二题引导学生关注水手们的“笑”,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的推进,第三题引导学生揣摩船长心理,从而理解人物特点。本文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课后的三道习题对课文教学起到了提示、导向作用,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学习任务。生字学习以及课后习题一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后习题二和习题三是第二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要注意第一课时这一特定教学情境,做到教学目标恰当、不越界,同时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有较强的独立

3、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都需要在充分的学习实践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自我实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教师要“让位”,学生要“自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字学习有方法,所以“生字学习”这一学习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学习单去完成,教师只负责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课后习题一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4、和难点。学生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大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到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概括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做到不重复教学,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略有提升,习得新法。跳水相较于之前学过的故事性课文,其特别之处在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止一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概括故事情节时不仅要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情节,把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学生在概括情节时能抓住人物和事件,但容易忽视相关联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导致情节不完整,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直面学生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人物之间

5、的内在联系,知道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不止一个,从而全面概括故事情节,也为第二课时关注水手的3次笑和体会船长办法的智慧打下基础。 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思路让语文教学由雾里看山趋向清晰明朗,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如此。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帽”等14个生字。 2.概括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会借助图示,串联故事情节讲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学习单,清晰呈现自学要求。 3.教师熟练运用希沃白板教学工具和鸿合投屏设备。 教学流程: 1、作家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师:这

6、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喜欢阅读的孩子应该对他的作品有所了解,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 小红节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今天 我们要学习他写的短篇小说跳水,感受大作家小作品的魅力。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交流感受 3.明确课时目标 出示课后学习任务,明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按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 2、自学生字,检验成果 1.学生借助学习单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 (1)认读生字,选择难读的字注音。 (2)观察生字,选择难写的字书写。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大题 2.交流反馈 (1)交流二类生字 学生读出难读的生字,提醒大家需

7、要关注什么读音在互相提醒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2)交流词语 关注轻声词“吓唬” 揣摩词语意思,交流理解词意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义;结合生活实际,用身体语言也能表达词义。 (3) 交流一类生字 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哪些字在书写时要特别关注。教师相机归类总结:生字书写前要整体观察,注意间架结构,要局部观察,注意笔画姿态的细节,书写时要有正确的笔顺和一定的速度。 3、自学课文,自主概括 1.读懂习题,明确要求。 学生读习题题目 指导学生审题,引导学生分步学习。 2.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用双斜线“/”划分出相应内容。 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8、 点拨:要学会通过文字表面内容,看到文章内在联系。 3.观察习题图示,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观察图示,知道每个括号的填写要求 点拨:认真审题有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小红营 借助起因部分的概括示例,回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一概括方法,链接旧知。 点拨:认真审题有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4.借助起因部分的概括示例,回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一概括方法,链接旧知。 5.学生尝试概括故事的经过,并填在学习单的括号里。 6.判断、评价 (1)利用投屏设备展示学生待改进的答案 引导学生基于“人物+事件”这一标准判断同学的答案。 (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答案待改进的原因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得

9、出观点,概括时不能一味求精简,而是要把前因后果讲清楚。 (3)解决疑问后二次修正 展示学生修正后的答案 学生互相判断、评价,在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4)点拨:当故事主要人物有多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概括时要- -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事件。 (5)习得方法,实践运用 学生概括故事结果 (6)引导学生依照评价标准打星。 引导:概括了人物和事件,我们给一颗星,抓住了主要人物,提炼了关键事件,我们给两颗星。依照这个标准,请你们来评价、打星。 4、复述故事,巩固理解 1.学生借助自己完成的图示和同桌互相讲故事 2.学生分享展示 5.总结设疑 师:

10、今天我们通过自主学习,识了字,写了字,概括了故事情节,收获满满。作为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情节中又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故事里还包含着哪些深意?留给同学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顾悬疑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1.回顾描写的作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正是因为水手们的表现,导致了猴子变得越来越放肆,也间接导致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这样的描写在课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板书:推动情节发展) 2.水手视角再现故事。 谁能站在水手的视角来讲讲小孩子如何走上了横木的顶端?(学生说故事) 3.那么接下来,小男孩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这节课我们

11、继续学习。 (二)聚焦“跳水”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概括小男孩被解救的过程。 2.最终小孩子被救了出来,船长是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的?(板书:跳水) 3.“跳水”这个办法好不好?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一:那一天风平浪静,有利于跳水。 预设二: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又都是精通水性之人,能在第一时间下海救人。预设三:小孩子已在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失足摔死在甲板上的危险,跳水才有生的希望虽然这么高跳到海里也存在着危险。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船长让孩子跳水的呢?学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将写船长的言行词句勾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动

12、作:“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立刻瞄准”“喊道”“又喊”。 语言:“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2)研究语言。(出示句子)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板书:短句更能展现人物形象) (3)研究动作。(出示:立刻瞄准喊道一又喊) 在这命悬一线、万分危险的关头,船长立马用打海鸥的枪去瞄准儿子逼迫他跳水,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板书:沉着冷静、机智胆大) 小结学法:抓住课文中的言行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形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探究智救方法

13、,推测思维过程 1.船长用跳水的好办法解救了自己的儿子,那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一:那天海上风平浪静的,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船长断定,一旦孩子跳到水里,水手们会立刻跳进大海去救,没有死亡危险。 预设二:船长强迫儿子跳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这是他在紧急关头思维集中的体现,也是当时能够采用的最佳方法。 是的,船长虽然是在一瞬间做出了让儿子跳水的决定,但是也有可能是船长在多种思维权衡后的一种果断的选择跳水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2.想到了跳水的办法后,船长又是怎么想到要用枪去逼迫孩子跳水呢? 预设:孩子已经被眼前的危险吓住了,没有一个外在强硬的指令,怕是不会去执行的,用枪有助于孩子去执行跳水这个命令。 3.船长会真的开枪吗? 小结学法:读小说,我们要学会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船长说了那么多,也想了那么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这对阅读有什么意义? (四)借助模拟情境,将思维语言化 1.模拟情境。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终于顺利地回到了港湾,星光日报的记者听说了此事,来采访船长:当您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横木上时,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船长,你来说说要求把船长的思维通过情境讲好。 2.学生点评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3.这样一位机智冷静、当机立断的船长,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最后才安排他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