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365087277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78.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culture)广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狭义: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思想是文化的核心,以思想发展为主线。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2 选必3 选必1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教材知识体系地域文化发展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传承、保护、共享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

2、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目录叁贰壹悠远之路发展历程多元之义基本内涵核心之旨特点和价值一、悠远之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最早是

3、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几千年来早已存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特别是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起源源远流长、古老悠远多元上古文明之火、满天星斗华华夏夏北狄北狄东东夷夷南蛮南蛮西戎西戎先秦(商周)起源多元 商周时期互相依存、共处于“天下”、共奉“天子”之治的“华夷”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体,“华”指华夏族,“夷”指华夏族以外的民族群体。华夏族分布在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其他具有不同文化的“夷”

4、分布在“华”的四周,所以也被称为“四夷”。“四夷”进一步可以指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起源多元 炎黄祭祀,从祭拜始祖的角度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血缘,一是人文。所以说,我们今天祭祀炎黄二帝,既是一种血亲始祖的血缘认同,也是一种人文始祖的文化认同。霍彦儒炎黄祭祀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华华夏夏北狄北狄东东夷夷南蛮南蛮西戎西戎先秦(春秋战国)一体多元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四周辐射,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

5、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基先秦(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空前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阶级:士阶层日益活跃文化:礼崩乐坏,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儒家孔子:思想核心“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中庸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家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

6、相互转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表现:战国时期儒家孟子:仁政;人性本善;重义轻利 民贵君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性本恶礼法并用(隆礼重法)(集大成者)道家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 动的法则 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阴阳家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兵家孙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奠基:先秦

7、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表现:奠基:先秦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表现:(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形成:秦汉时期秦:建立大一统国家汉:巩固大一统局面推崇

8、法家尊崇儒术(汉武帝)无为而治(汉初)“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的需要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挑战与融通:魏晋至隋唐魏晋墓壁砖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两图反

9、映孝文帝改革前后生产方式发生了何变化?发展:魏晋至隋唐魏晋时期,朝廷更迭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唐朝著名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进入印度游历学习,并带回佛教经书。玄奘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并在国内广泛传播佛教。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

10、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繁荣:宋元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思想领域,随着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入学的新学派理学产生,其代表人物及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繁荣:宋元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他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多

11、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2、进步与束缚并存1、传承: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批判与禁锢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明史八股取士、文字狱盛行黄宗羲:工商皆本(反

12、对重农抑商)、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意识)、经世致用(实用主义)王夫之: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反对禁欲主义)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传承与禁锢:明清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向西方学习、救亡

13、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840年中国大门打开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冲击与复兴:近代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影响:五四运动以后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

14、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有何表现?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出于何原因?多元一体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

15、觉醒。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考点(P3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多样性、连续性包容性、凝聚性一、悠远之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不

16、断借鉴吸收其他思想,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在不断创新与完善(如:汉朝,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唐宋时期,逐渐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思想,明清时期,进行自我批判,不断完善)(2)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3)与我国繁荣的农耕文明相适应(4)承担社会教化的功能,给人们树立一种道德标准(5)将儒学与选官相结合,促使人们专心研究儒学(儒学地位的提高)思考:儒家思想经久不衰的原因一、悠远之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多元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摘自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政治观:民本思想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处世观:中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