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荀子、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壹***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74.50KB
约29页
文档ID:364954855
荀子、礼记中的教育思想_第1页
1/29

折延东折延东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n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n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礼记中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三、论教育目的与内容三、论教育目的与内容四、关于教学的思想四、关于教学的思想五、论教师五、论教师六、简评六、简评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荀子,名况,荀子,名况,战战国末年国末年赵赵国人,儒学大国人,儒学大师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也曾周游列国,宣传传自己的学自己的学说说主主张张他曾在齐齐国的稷下学国的稷下学宫长宫长期期执执教,影响很大教,影响很大荀子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荀子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说,特,特别别是法家思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想,因此被誉为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学派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现现存荀子一存荀子一书书,共,共3232篇,大部分篇,大部分为为荀子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后学撰写的内容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后学撰写的内容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n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性恶论性恶论”n人之善从何而来?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人之善从何而来?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努力n“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生的变化n“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曰:其唯学乎!”三、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三、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的与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 俗儒、雅儒、大儒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重视诗、书、礼、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播乐、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播 四、关于教学的思想四、关于教学的思想n注重注重“积积”“渐渐”n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n 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解蔽救偏,兼陈中衡n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虚壹而静,专心有恒注重注重“积积”“渐渐”n“积积”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n“渐渐”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解蔽救偏,兼陈中衡n 所所谓谓“蔽蔽”,就就是是片片面面性性,只只看看到到事事物物的的一一个个方方面面或或只只被被事事物物的的一一个个方方面面所所支支配配,从从而而对对复复杂杂的的事事物物和和现现象象缺缺乏乏全全面面了了解解只只有有解解除除其其蔽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n 因因此此,荀荀子子提提出出了了“解解蔽蔽”之之法法,这这便便是是“兼兼陈陈中中衡衡”,也也就就是是说说,把把所所有有事事物物都都展展示示出出来来,摆摆列列在在一一起起,不不偏偏执执于于某某一一事事物物和和事事物物的的某某一一方方面面,对对事事物物作作全全面面、广广泛泛的的比比较较、分分析析、综综合合,择择其其所所是是而而弃弃其其所所非非,以以求求如如实实地地把把握握事事物物及其关系及其关系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所谓所谓“虚虚”即虚心;即虚心;“壹壹”,即,即专心专心,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所谓“静静”,即静心,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即静心,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 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五、论教师五、论教师n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者,治之本也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n教师的条件教师的条件n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n二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二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n三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违背师道;三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违背师道;n四能体会四能体会“礼法礼法”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六、关于荀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六、关于荀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荀子提出荀子提出“性恶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外外积说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礼记中的教育思想n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n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中的教育思想n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中庸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n学制的体系学制的体系n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n论教师论教师n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制的体系学制的体系n学制的设想学制的设想n学记以国都设立的大学为学记以国都设立的大学为模式,提出了大学教育进程的模式,提出了大学教育进程的设想(包括考试制度)设想(包括考试制度)n关于行政领导学校管理方面关于行政领导学校管理方面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n教学相长教学相长n藏息相辅藏息相辅n预时孙摩预时孙摩n善善 喻喻n长善救失长善救失n善教继善教继志志问问 答答讲讲 解解练练 习习类类 比比 论论 教教 师师n由于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因此学记由于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因此学记要求给教师以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要求给教师以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n学记提出了学记提出了“师严道遵师严道遵”的思想,其目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n学记既对社会提出了尊师的要求,又对学记既对社会提出了尊师的要求,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中的教育思想n大学教育的大学教育的“三纲领三纲领”n大学教育的程序大学教育的程序大学教育的大学教育的“三纲领三纲领”n“明明德明明德”:使人们先天的善性:使人们先天的善性“明德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光大。

得到明复和发扬光大n“亲民亲民”:亲爱人民,给人民以同情和:亲爱人民,给人民以同情和仁爱n“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达到:达到“至善至善”的境界,的境界,即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止于孝,为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教育的程序大学教育的程序n格物:格物:研究社会人伦道德观念方面的知识研究社会人伦道德观念方面的知识n致知:致知:使道德观念的认识得到充实与提高使道德观念的认识得到充实与提高n正心:正心:坚定道德信念坚定道德信念n诚意:诚意:要作到要作到“毋自欺毋自欺”n修身:修身: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遵守道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够谨慎地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n齐家:齐家: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n治国:治国:齐家的扩大和深化齐家的扩大和深化n平天下:平天下:治国的扩大治国的扩大中庸中的教育思想中庸中的教育思想n教育作用教育作用“率性率性”n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学、问、思、辨、行学、问、思、辨、行”n教育途径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问学尊德性与道问学”n重视个别差异重视个别差异“生知、学知、困知生知、学知、困知”n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主观能动性“虽愚必明,虽柔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必强”教育作用教育作用“率性率性”n中庸说: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n中庸又说:中庸又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学、问、思、辨、行学、问、思、辨、行”n博学之:广泛地学习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博学之:广泛地学习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内容n审问之:对博学中的内容,以审问之: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诚”为标准,审为标准,审慎地问其真伪慎地问其真伪n慎思之: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慎思之: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并注意反省自己n明辨之:明辨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明辨之:明辨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n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教育途径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问学尊德性与道问学”中庸说:中庸说:“故君子尊德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重视个别差异重视个别差异“生知、学知、困知生知、学知、困知”中庸说: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其成功一也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主观能动性“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中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行,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得,弗措也也弗辨,辨之行之弗得,弗措也也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必明,虽柔必强”预时孙摩预时孙摩n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n“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n“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n“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n“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