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8381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选择性必修3 第36课 课时1 准确把握概念(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十六课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课标要求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课时1准确把握概念核心考点一概念的概述1概念的含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提醒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2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

2、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外延关系类别图示简例相容关系全同关系A:司马迁B:史记的作者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A:哲学B:中国哲学或B:动物A:马交叉关系A:中学生B:球迷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A:正式代表B:非正式代表反对关系A:输B:赢提醒全同关系与同一个概念有区别,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相同,内涵不尽相同;同一个概念是指外延、内涵都相同,如“父亲”“爸爸”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关

3、系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的判断,关键是看它们对于属概念是否具有排中的性质。若有,即为矛盾关系;若没有,则为反对关系。1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纠正: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概念由语词构成,所以语词可以表达概念。纠正:概念和语词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概念是在语词的基础上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也可以表达同一概念。但有些语词,如单纯的感叹词和孤立的助词等,是不能表达概念的。因此,对上述说法

4、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3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是真判断。纠正: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判断不一定都符合客观实际。考向概念的特征典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角度看,恩格斯所使用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之间的关系是()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C全同关系 D交叉关系答案C解析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在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这两个概念都是指马克思本人,外延

5、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C当选。A、B、D不符合题意,不选。变式假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A“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和B“等边三角形”A“小说”和B“文学作品”A“化合物”和B“有机物”A“中学生”和B“团员”A B C D答案C解析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种,二者应该是种属关系,与图示不符,故错误;化合物是有机物的属概念,二者应该是属种关系,与图示不符,故错误。核心考点二明确概念的方法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结构定义

6、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要求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如:商品就是劳动产品,或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如:恒星是不动的星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如:哲学不是文学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7、如: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提醒“种差”应尽可能详细确切。比如,“人是能制造复杂生产工具的动物”“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结构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要求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如: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

8、同犯罪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如: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提醒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1定义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纠正: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纠正: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

9、误。3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有固定界限。纠正: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考向一明确内涵的方法下定义典例1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提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应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则。对下列定义分析正确的是()商品就是劳动产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人是会直立行走的动物正确,符合种差加属概念的定义方法乐观主义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A B C D答案B解析

10、人是会直立行走的动物,没有揭示人的本质特征,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错误;乐观主义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定义项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错误。变式1“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它()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逻辑规则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的逻辑规则A B C D答案A解析正确,“形式主义者”与“形式主义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逻辑规则。材料未涉及,排除。考向二明确外延的

11、方法划分典例2一位老师为支援麦收的学生安排任务。他说:“男同学割麦子,女同学把割下来的麦子捆起来;体力强的同学把麦捆运到场院去,体力弱的同学在地里捡麦穗。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同学们听后,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排。老师的分类错在()A划分不全 B划分标准不一C多出子项 D越级划分答案B解析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老师按照性别、体力强弱两个标准对学生分类,属于“划分标准不一”,B符合题意。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老师的分类属于“划分标准不一”,而不是“划分不全”或“

12、多出子项”,A、C排除。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老师的分类并不是“越级划分”,D排除。变式2“违法就是指违反现行法律,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违法行为按照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和违宪行为。”从划分的逻辑规则角度看,上述划分()正确,是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真实反映正确,子项的外延之和等于母项的外延错误,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错误,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A B C D答案A解析该划分遵循了逻辑规则,是正确的划分,真实反映了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当选,排除。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

13、用工具”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并把它们反映到头脑中来,才能产生“人”的概念。这说明()A“人”的概念等于人本身B“人”的概念只抓住“人”的共性及本质属性C“人”的概念专指某个具体的人D“人”的概念与人之间没有关联答案B解析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人”这一概念,不等于人本身,要揭示本质属性,A错误。 “人”这一概念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不是专指某个具体对象,C错误。 “人”这一概念与人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错误。2有一次,王安石读到“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两句诗时,不觉发笑,心想

14、:“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花心?就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上飞来飞去,这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在任何场合同一个概念只能用同一个语词表达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A B C D答案D解析“同一概念在不同地方可以用不同语词表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错误。3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A“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和B“毕业班全体师生”A“海南省的城市”和B“海口市”A“我校的教师队伍”和B“我校全体教职员工”A“河北省”和B“北京市”A B C D答案B解析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同关系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项A与B的教师不是全同关系,可能存在交叉,也可能是全异,错误。交叉关系是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A“河北省”和B“北京市”不是交叉关系,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