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834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核心考点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归纳提升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区别含义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形成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性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属于正确的认识联系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真理的特征属性理解要求客观性(最基本)原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真理

2、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表现: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条件的(空间、横向)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时间、纵向)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归纳提升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

3、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2)联系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3)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1认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纠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纠正: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真理

4、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纠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纠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向一真理是客观的典例1(2020全国)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A B C D答案B解析“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

5、说明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符合题意;“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符合题意;说法错误;说法错误,来源于现实的理论不一定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易错提醒:误认为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变式1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

6、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A B C D答案D解析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故正确,错误;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但与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无关,故不选,正确。考向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典例2“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

7、患。上述材料说明()真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论并无明显的界限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 B C D答案C解析错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界限。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真理的含义。易错提醒:误认为真理与谬误并无明显的界限。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变式2“错误”说:“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中得出的结论有()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

8、得的真理就越多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 B C D答案C解析错误,并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错误,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只是接近了真理。易错提醒:误认为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谬误转化为真理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是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核心考点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过程的特点(1)认识具有反复性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

9、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图示(2)认识具有无限性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图示提醒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含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图示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10、、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经历多次实践后人们才能获得真理。纠正:不一定要经历多次实践后人们才能获得真理。2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纠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3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纠正: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纠正:每个人、每个时代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考向一认识具有反复性典例1(2022湖北高考)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

11、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 B C D答案C解析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不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12、入选。材料没有体现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选。故本题选C。易错提醒:误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变式1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在我国境内,常见的就包括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渡鸦等多种,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材料表明()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

13、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客体本身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中包含着错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A B C D答案C解析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错误。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中并不包含错误,说法错误。易错提醒:误认为真理可以被推翻;真理包含谬误。真理不会被推翻,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不能相互包含。考向二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典例2(2021全国乙卷)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

14、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A B C D答案C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诗句中的用字均能反映客观实际,不存在谬误,只是涉及什么样的字更能表达江南春景的美。因此,材料不涉及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不符合题意。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于诗句中用字的反复推敲是为了更加诗意地描述江南的春景,这离不开他的文学素养,这显然说明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的结果,正确。这句诗用字的推敲,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最终“绿”字将江南春景表露无遗,引人入胜,这说明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正确。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错误。故本题选C。易错提醒:误认为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认识。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可能产生不同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变式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