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7456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23(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历史模拟练习卷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 夏朝设官分职后,一些方国诸侯的首领还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到中央供职,以便国君从中选拔“贤者型”、“能者型”人才为其服务。这一措施A. 有利于分封制的发展完善B. 扩大了王朝控制的疆域范围C. 有利于实现权力初步集中D. 确立了地方人才选拔的标准2. 秦国商鞅变法曾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些规定A.

2、 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B. 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C. 有利于法家思想传播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3.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这说明当时儒家提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道家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兵家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A. 各学派均关注人与自然B. 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C. 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D. 思想服务于统治的需要4. 西汉初年,游侠“驰骛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

3、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C. 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5.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6. 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记述出处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工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全唐诗卷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唐国史补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帐,其中记载“五月五

4、日,六十来面”。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北庭面一斗,上直钱三十五文”,大致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A. 粮食贸易比较频繁B. 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C. 粮食的价格不稳定且暴涨D. 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7. 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这一表述( )A. 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B. 强调个体主观感受C. 属于“无神论”学说D.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8. 大将军曹爽当政时, 曹冏上六代论,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之事,建议

5、分封宗室子弟,授以军政实权,以抑制异姓权臣,否则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曹爽未采纳。过了六年,司马氏果然轻易夺取了曹魏政权。材料能够说明当时( )A. 分封制长期不能从思想上根除B. 主张实行分封但要加以约束限制C.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弊端的体现D. 曹魏政权未行分封最终导致灭亡9.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C.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D. 新型义利观冲

6、击了传统的礼制10. 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A. 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B. 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C. 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1. 以李费、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责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

7、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 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B.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C.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D. 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核心相吻合12. 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 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B. 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 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D. 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13.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

8、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 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 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 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 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14. 分析下面两幅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年份1840184318441845货值524198145618023036192394827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年份184318451853出口量17871322062894A. 成为英国商品的倾销市场B.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D.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5. 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

9、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 强调今古经学无本质区别B. 促进传统儒学的更新C. 适应晚清封建统治需要D. 引领国人向西方学习16. 1875年,清政府开发台湾的基隆煤矿。1883年后,煤矿产量急剧下滑。台湾巡抚刘铭传提出要将基隆煤矿由官办改为“官商合办”,招商股6万两,但到1887年煤矿生产能力有所回升时,刘铭传又改变初约,强制将煤矿改回官办,退还商股。这一做法A. 受到了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B. 使近代煤矿业逐渐走出了困境C. 不利于提高洋务企业活力D. 背离了洋务派自强求富的方针二

10、、材料分析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计52分。)17. 【社会与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

11、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

12、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18. 【边疆治理与海洋权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

13、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海军建设成为清廷的重要议题。其间清廷有过购船的尝试,但由于不尽如意,于是决定自造轮船,自建海军。从1868年到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相继制造了48艘轮船。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是转折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清廷在朝廷督抚中立即开展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最后决定立即筹办北

14、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海防大讨论的决心虽然很大,但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州集团与准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只初步建成了5支各自为政、残缺不全的舰队,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清朝海军建设的失败。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治边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海防大讨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

15、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材料二 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中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