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448691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21(原卷版+解析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 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 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2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统治集团()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

2、地位 B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C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 D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貌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4下图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古籍学易记,刊印于忽必烈中统元年,暨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此书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易学”的研究状况,作者李简将张特立(金朝)、程颐(北宋)、朱熹(南宋)、杨万里(南

3、宋)等64位学者的观点集合于此书中,由此可知()A北方地区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较高 B多民族政权并立没有阻断文化交流C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得到强化 D宋元之交推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5下表为滇事杂档中收录的滇南地区官员与边境地区的土司之间往来文件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文件内容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乃朝廷地土,安设土司、掌寨,以卫边隅,寸地尺土,并非土司、掌寨私业,不得擅自与人。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猛喇地方,系朝廷土地,安设土司、掌寨管理,并非土地私业,不得擅自与人。A双方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 B西南地区独立于清王朝管辖之外C清王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

4、 D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6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A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 B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C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 D反映出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7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小学教育,下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整”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帽,另一人为陪同人员

5、,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通窗而逃,这反映了()私塾教师之恐慌马星驰新闻报1915年10月18日A读书人与政府矛盾激化 B传统教育稳定发展C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 D近代教育转型曲折8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A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 B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C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D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9据图,当时该作品广为传唱主要是因为,它()A经

6、由名家的潜心创作 B具有鲜明乡土气息C适应根据地建设需要 D能够激发劳动热情101948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作出了关于全东北解放的形势与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就是要完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的历史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建设新东北,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B开始东北地区实行土地改革C在东北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促进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1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等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媒体报道了模范共产党员蒋筑英、罗健夫、活雷锋朱伯儒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事迹。这些做法旨在()A重塑社会

7、核心价值观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1978年1月,邓小平出访尼泊尔、缅甸,拉开了“还债外交”的序幕。所谓“还债外交”是指,未能对文革时期来访国家进行回访的“欠债”行为的弥补。此后中国领导人还大规模出国(境)对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学习。“还债外交”()A有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B加速第三世界的和平崛起C标志中国多边外交格局形成 D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经验13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如图),记录道路名称、修建者和距离等信息。在奥古斯都及以后,皇帝繁多的头衔名号以及对皇帝的赞语通常占据了里程碑铭文的大部分内容,站点间距离也有略去不记的情况

8、。这一变化可以解读为()A里程碑不再具有道路标识意义 B帝国时代着力宣扬君主权威C有效的道路管理消除了地区差异 D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14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C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15下表记述了部分世界文化方面的相关史实。197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开始将原住民的文化权利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与博物馆政策。1990年美国通过了北美原住民墓地保护与文物回归法案,

9、确认了北美印第安人索取原住民文物的权利。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即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上表所述史实( )A提升了典藏文物的合法性 B体现出文物保护的公平性C使社会群体权益得到重视 D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6如图是对20092019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项目数量统计的结果。()A经济民族主义成为主流 B地缘政治的冲突加剧C亟待建立世界经济组织 D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二千余年基层管理体制诸多嬗变,大秦

10、帝国确立的模式(乡官制度)基本不变: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基层管理结构。而且,历朝政府都试图建立一种机制,发挥基层民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从秦汉时起,通过建立什伍组织,邻里监督,善恶相告,甚至有罪连坐,形成严密甚至残酷的监督体系。这种法家的治民之术即便在标榜独尊儒术的汉代以后仍未放弃,在唐代的邻保之制、宋及明清的保甲法中,不断地重现,足以说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摘编自张德美古代乡官的嬗变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治理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抗日救国目标的实现和满足边区人民的生活所需,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民主自治

11、制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治理匪患,安定秩序:整治烟毒,移风易俗:革除婚姻陋习等等。边区政府还创新社会治理形式:减租减息,多方参与;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教育等。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显著的成果。摘编自姜秀华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推行“乡官制”治理模式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

12、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二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最早使用了“中国民族”一词,在同年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他又率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他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到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而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

13、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最终形成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摘编自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茶于17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饮茶,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

14、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据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4,425,731磅,1784年进一步增至10,148,257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了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材料二 17世纪,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区免费聚餐,据账单可知就餐者曾消费茶叶、烟丝等。“茶馆”一词已经在17世纪末荷兰政府实施的茶叶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