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3899008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练习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8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复习中,考生应首先强化读懂训练,读懂就能得到80%的分数,其次强化主观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满分。这里的规范包括审题解题思路规范,更包括答题模板规范。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注】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庞

2、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1)(2023新编,6分)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绝意仕途、深居简出,品节清白、性情散淡疏放的隐者形象。(答全形象特点得2分,少点只得1分)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1分)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1分)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1分)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

3、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表现了隐者的高远出尘。(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作者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

4、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这三个字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变式思考(2)(经典题,3分)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

5、出诗中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第一、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知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6、“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3)(经典题,6分)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分)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内容要点及诗人本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

7、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位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苏轼不作儿女之态,他乐观旷达、洒脱豪放的性格借此诗展现了出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5)题。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

8、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4)(经典题,4分)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翻腾装束,闹春苏堤,这是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这是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这是叹春之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解答本题,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此外要关注词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分析词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如动作、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

9、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的是女子们精心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游春,描绘出苏堤上游人如织,大家装束鲜艳、争相赏春的热闹景象,表现出游人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写游湖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驻足凝神不忍离去,表达了游人的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写的是雨后,暮色渐起,人们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表现了游人对春天归去的叹息和无法挽留春天的无奈。变式思考:(5)(2023新编,4分)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本词表现了西湖游人由爱春、留春到惜春、伤春,再到叹春的情感变化。

10、(1分)上片首句写清明寒食节后花渐渐飘落,女子们精心打扮,到苏堤赏花的景象,“留春春怎知?”道出游人的爱春之情、留春之意。(1分)下片写雨中花褪色,柳絮沾泥,女子神伤,难移步履。伤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1分)最后游人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在暮色中归家,饱含游人对春天离去的叹息和无奈。(1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悟诗歌中的人物情感。本题侧重分析词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应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表现的是游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词的上片开头说,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零,季节和背景的交代,奠定了“惜春、伤春”的情感基调。然后,用“番腾”二字写出人们为了挽

11、留春光,翻箱倒柜,精心打扮,盛装出行。“闹”字的妙用,表现出游人装束五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这都是为了尽情游春,想要留住春天。此时人们是兴奋而紧张的,带着期盼和爱春之情前来赏春。“留春春怎知?”一句反问,更道出了游人爱春、留春之意。词的下片先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面对人们的盛情挽留,春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深意,仍要归去,此时游湖的人们没了期盼,只有惜春、伤春之情。接着写雨后春去,面对无法留春的事实,人们也只好纷纷叫船归家,此时人们的心情是因春的归去而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2鉴赏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古意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

12、,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注】猬毛:这里比喻胡须稠密。磔(zh):张开。(6)(2020浙江,6分)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外貌描写。“须如猬毛磔”描写“男儿”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描写“男儿”不看重七尺之躯而在意在战马上比试胜负的心理,表现出“男儿”刚勇犷悍的本色。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这句诗通过描写雄伟莽苍的边塞环境,烘托出“男儿”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形象。对比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

13、”,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心怀柔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出运用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概括其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须如猬毛磔”,结合注释,可知此句写男儿稠密的胡须,属于外貌描写,通过刻画胡须又硬又密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儿”粗犷、勇猛、刚强的形象。“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的意思是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展现了男儿驰骋沙场、无畏生死的心理,属于心理描写,刻画了“男儿”视死如归、奋不顾身的精神。“黄云陇底白云飞”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边塞图将

14、士们马蹄所至,烟尘四起,黄沙弥漫,头顶上寒风猎猎、白云飘飞,诗人借此暗示了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运用环境渲染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男儿”的豪情和坚毅。最后两句“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铁骨铮铮的三军将士,却因羌笛演奏的出塞曲而泪如雨下,刚毅“男儿”也有思乡的柔情,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3分析概括事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7)题。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政:通“正”。(7)(

15、2023改编,4分)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有何作用?答案:颔联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分)诗歌托物言志,借野菊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题目共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野菊的形象特征;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塑造野菊这一形象的作用。解答第一问,不仅要概括出野菊的外在特征,还要结合诗句概括出野菊的内在品质。诗的首联“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骚人”指屈原,“糗粮”指干粮。屈原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句中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这两句是说:野菊未曾被屈原当干粮充饥,也不曾被当作重阳观赏的名花。这两句诗写出了野菊的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青睐登上文坛,更未受到世俗的观赏和宠爱。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描绘,写它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结合颈联中的“半山碧”可以看出,野菊生长于野外山上,虽无人照看,却也生长旺盛,颇有一番风采。这里的在“野”与在“庭”相对。因无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的菊花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之人的剪裁与赏菊者的诸多采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