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十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十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考点十八考点十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实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至 20 世纪末,我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三步走”战略是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 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
2、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国家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增强。意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特点: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一是目前的小康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基本上目前的小康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
3、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全面小康 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标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
4、值只有 800 多美元。更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 3000 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生活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 2 社会发展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联系 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全面小康则是总体小康的发展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原因:必要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低水平水平的
5、、不全面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重要性: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本质。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目标。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越性,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复兴。措施:在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方
6、面的新要求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大进展。在发展进程发展进程上: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发展过程。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