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案

上传人:少吃****肉 文档编号:363452034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167 大小:19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身工》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包身工》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包身工》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包身工》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包身工》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身工》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身工》教学案(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2、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 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 艺术构思;C 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3、 了解包身工的影响。4、 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5、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介绍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

2、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

3、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二、分析课文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二)生活安排:作者描

4、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三)生活条件“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吃”早晚吃粥,

5、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3、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

6、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第二课时一、复习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二、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

7、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B、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

8、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24、25 以大量确

9、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

10、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

11、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二、感知课文创设

12、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三、重点提示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

13、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文章第

14、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四、深入了解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生平川端康成2岁丧父 ,3岁丧母 ,7岁祖母亡 ,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