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

上传人:smil****by88 文档编号:363451297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析与特练考点:1.(2022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物象作用的比较2.包佶再过金陵与刘翰石头城景物描写的异同3.(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怀古诗主旨的异同4.齐己、柳宗元早梅情感的异同5.陆游霜风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态度上不同点【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物象作用的比较2.景物描写的异同3.怀古诗主旨的异同4.情感的异同5.态度上不同点【考点示例】一、(2022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与文同画眉禽物象作用的比较【考点解读】1. 物象作用的比较2.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文本1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文

2、本2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问题1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

3、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问题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 欧

4、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C解析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译文1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

5、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赏析1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

6、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译文2 清爽的风吹入了我的书房,此时笼中画眉鸟啼叫了一声顿觉动听,我便放下了挂在高处的笼子。朝中事务已处理完毕,来办公事的人们也已离开,现在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鸣感觉像身处千岩万壑中,心旷神怡,潇洒自如。赏析2 这首诗在说画眉鸟的歌声动听。画眉是驰名中外的

7、名贵笼鸟,是国内外养鸟人的宠儿。它歌声嘹亮、争胜好斗。不仅能消除心中的烦闷忧愁,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益健康。头顶至上背棕褐色,自额至上背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故有画眉之称。二、包佶再过金陵与刘翰石头城景物描写的异同【考点解读】1. 景物描写的异同2.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文本1再过金陵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文本2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释】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

8、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问题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答案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的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手法,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斜阳残照、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解析相同点:包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

9、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刘诗中写到石头城曾经是“吴宫”“台城旧苑”,如今却长满了荒草,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的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包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石头显然是静景,而雁声是动景;同时用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的变换,前两句呈现白天的景象,后两句转到黑夜;也有空间的转换,“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从吴宫到台城,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包诗写的是金陵秋

10、景,“雁行高送石城秋”“一任斜阳伴客愁”,写秋高雁飞、斜阳残照、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离离芳草”“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问题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为什么“再过金陵”时才有这种“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人们通常是在世道几经扭转之后,才逐渐对历史感兴趣,大概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B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C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运用议

11、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D再过金陵抒发了诗人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答案C解析C.“这两首诗也不例外”错误,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而是用写景、对比表达看法。译文1玉树后庭花曲终人散,国破家亡,一行大雁南飞送走石城的秋天。山川、江河依旧,从不管六朝兴亡更替,任凭那斜阳伴随着游子的愁思。赏析1七绝再过金陵是一首咏史诗。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秋风瑟瑟,大雁南飞,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那西落的夕阳,其实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

12、的象征。“一任斜阳伴客愁”,面对夕阳,无数诗人以自己的诗作营构出凄清晚照中的诗词世界。特别最后两句是说,山川、江河依旧,它们并不管六朝兴亡更替,谁主沉浮,也不管过往凭吊之客人发出的感叹与悲愁,依然任凭斜阳西照。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语调凄凉,心事沉重。斜光照临,日薄西山,处于社会动荡或家业不幸中的人们,更易因以而产生江山己尽、家国衰败的情怀。面对破碎江山,且又斜阳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怀一腔热血,深感悲情万千。赏析2全诗写到的景有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而这些景物在诗文中全带有一种悲凉的意象(离离芳草让人想起崔颢诗“芳

13、草萋萋鹦鹉洲”寥落吴宫让人想起元稹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台城旧苑让人联想起陆游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影照来”烟波寒江使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雁声使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考题对接】一、(唐)刘禹锡、许浑金陵怀古怀古诗主旨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唐)

14、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洛中:指古都洛阳。1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2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夜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B许诗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