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3160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练习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53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53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复习任务1.积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重点分析诗中所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2.能够体会诗歌意境,初步分析意境特点。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新高考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意象作用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2018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意象作用2016全国乙卷金陵望汉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

2、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概括画面(意境)知识图要活动一分析意象内涵和作用(一)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内涵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类别意象内涵植物柳送别、留恋落花动物鸿雁子规(杜鹃)器物舟笛声地理三径长亭(短亭)气象月亮流水露春风答案失意、伤感孤独、漂泊、思归悲惨、乡愁乡思漂泊、自由思乡、思归隐士之所送别之所思乡思亲、圆满无情无奈、时光流逝人

3、生短促、生命易逝美好、舒畅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二)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202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病柏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注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中路:中途。出:生长。鸱鸮:猫头鹰。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4、。鉴赏这是一首采用比兴手法的咏物诗。题为“病柏”,诗人却从其盛时写起。前四句写古柏“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这里,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期的唐王朝。“崇冈”“车盖”“龙虎姿”“风云会”不仅是意象,也是典故,与古代的“政治话语”相关。比如“车盖”出自蜀志:“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是皇权的象征;“龙虎姿”与“风云会”出自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会。”第五句中,“正直”指代柏树。庄子中说:

5、“松柏,其生也正。”而左传又有:“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这句诗表达了“神灵依附在柏树上”的意思。第六句中的“故老”一词是巧妙的双关。既指乡里见多识广的老人,又暗指元老旧臣。前六句都在铺垫“古柏王朝”的蓬勃与神圣,第七、八句“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王朝”却半道变了“颜色”呢?第九至十二句紧承第七、八句“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的具体描述。第十三句至十六句从“柏”的层面讲柏“病”后的结果:因为大树将枯,“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深刻揭示国“病”的原因:能臣志士被排挤在外,无法建

6、功立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将倾”;而得势的宵小之辈则兴高采烈地穿凿着大厦的根基,肆无忌惮。最后四句中,“吁怪”即疑怪,“元精”即自然造化,“浩荡”即渺茫或荒唐。这四句的意思是“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痛感所谓的自然之理原来是那么荒唐,让人再难相信”。可见诗人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神依人敬鸱鸮穴其内盛衰无常2咏物诗(见课时52“活动一”)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

7、之情。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答案C解析“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诗人是感慨盛衰无常。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答案B解析A项“有相同

8、的寄托”错。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诗“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C项“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叶枯燥,了无生机,隐喻国家衰落。D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无中生有。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答:_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

9、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解析柏树生长有两个阶段,前四句写柏树的不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了无生机,象征着唐朝由盛转衰。丹凤,因为大树将朽,“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有才华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2020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

10、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首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

11、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地阔天高嘱托友人2送别诗(见课时52“活动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B解析此诗是杜甫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的意思是“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

12、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所以B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意象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答题宜先明确意象的含义,再说它表达什么情感。峨眉和岘首二山分别代指诗人所处之蜀地和郑炼远行之襄阳。诗人于“地阔峨眉晚”想象“天高岘首春”,这一别就是天各一方,山川异域,战乱频仍,老迈多病,相逢无期,所以诗人含蓄地借地域的遥遥阻隔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解答此题不能机械地由两座山照

13、搬“借景抒情”等手法,而要读懂分处两地的二山之间深重的阻隔意味,这个难以相见的阻隔都是满心的不舍与牵挂啊!意象“三考”:一是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诗中描述为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化为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为“细柳”“红花”。二是析内涵。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去体味。(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3)注意其共性与个性。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14、,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别怀远”之意。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表现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烂漫的春光。三是说作用。说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创设情境,提供背景;表情达意,感发兴寄;衬托人物,铺垫蓄势;衬托对比其他意象;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活动二分析意境特点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意境,就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