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36211217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七单元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人口与环境大单元作业设计 大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教材版本单元名高中地理高二下学期/高三通用人口与环境单元组织方式重组单元(复习课)课时知识信息(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二)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二、单元分析(一)目标分析本单元主要探讨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含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以及人口迁移等主干知识及相关问题。其中,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可用人口密度表示,其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则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人口容量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追求达到长远目标。人口问题作为新时期“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政策,彰显人口与

2、环境这一单元的重要性。课标中对于本条目强调运用实例,则在复习中,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是重点。据此,设置目标如下:1.通过基础巩固作业,学生能够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2.通过综合巩固作业,学生能够运用实例具体解释人口分布、迁移的影响因素,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落实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素养;3.通过实践作业,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素养。(二)课程标准2.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三)复习建议近年来,高考对人口

3、问题也多有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人口问题等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以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统计数据为素材,创设多样化情境;人口特征也是区域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图文转化、推理判断等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世界主要区域和中国部分省( 区、市) 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特征,运用典型试题来加强对各种类型人口统计图表的研读训练。在本章复习中,不必过分知识的记忆,而应以案例分析为主。三、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作业1复习回顾-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答案】(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集中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集中于沿海、集中于海拔1000米以下地

4、势低平的地区;(2)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沿海沿江盐湖平原多,内陆高原高山地区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分析】本题复习回顾世界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属于对基础知识梳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详解】(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集中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集中于沿海、集中于海拔1000米以下地势低平的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海拔较低,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分布集中。(2)我国人口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南人

5、口稠密,西北人口稀少;沿海沿江沿湖平原多,内陆高原高山地区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原因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人口稠密区以季风气候为主,位于地势第二、三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而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稀少。【描述人口分布特征】A.总体分布特征(均匀/不均匀);B.具体分布特征(哪里多,那里少)C.描述角度a.分布方位(如东南多、西北少);b.地形区(如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c.海陆位置(如分布在沿海地区)2尝试作答:巴

6、西位于南美洲,总人口约2.13亿(2020年),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分布。据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答案】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析】本题以巴西人口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分布的特点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巴西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稠密,西北部主要是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故人口稀少。3复习回顾-人口迁移特点(1)世界时间原因特点迁入迁出19世纪以前 二战之后

7、(2)中国时间原因特点迁入迁出新中国成立前躲避战祸、自然灾害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政策户籍制度的放松,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多自发性移民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内陆贫困山区及农村【答案】(1)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欧洲 经济的差异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大洋洲;北美;欧洲;中东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2) 频繁、规模大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有组织、有计划地

8、进行 西北东北 东部人口稠密区【详解】(1)世界人口迁移往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此前和此后的人口迁移原因、特点、迁入国和迁出国明显不同:19世纪以前,由于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和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人口迁移路线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洋洲,即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人口迁入的是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人口迁出的是亚洲、非洲、欧洲。二战之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口迁移特点和方向发生变化,此阶段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洋洲、北美、欧洲成为

9、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中东地区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成为人口迁出的地区。(2)中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为躲避战祸、自然灾害,人口迁移频繁、且规模大,大量北方地区人口为躲避战争和自然灾害,向南方地区迁移,南方地区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等政策,人口迁移规模较小,主要表现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人口迁移,此阶段为了开发西北、东北地区,大量东部人口稠密区地区的人口迁往西北、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后,随着

10、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和户籍制度的放松,此阶段的人口迁移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多自发性移民;东部沿海地区应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中西部人口迁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迁入的地区,内陆贫困山区及农村成为人口迁出的地区。(二)典例提升作业【探究1】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研究中国人口分布时,提出“胡焕庸线”人口区划线方案,揭示了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人地关系。青藏高原处于“胡焕庸线”的西北侧,是公认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人口低密度区。不过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人口地域分异特征,据此,研究人员尝试绘制一条适用于青藏高原内部的“胡焕庸线”,提出“青海祁连县西藏吉隆县”(简称

11、“祁吉线”)方案。4左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密度图,右图示意青藏高原人口密度与海拔关系,据此回答问题:(1)描述青藏高原人口分布特征。(2)造成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是()海拔纬度土壤地势起伏ABCD【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衡;东南稠密,西北稀疏;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范围内。(2)C【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密度图和青藏高原人口密度与海拔关系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人口分布特点、影响人口分布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以祁连县到吉隆县连接一

12、条人口分布界线,该线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疏;集中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范围内;原因是东南部河谷较多,海拔较低,水源、热量较充足,而西北部气候高寒,植被稀疏。(2)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密,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正确;东南部和西北部纬度差异不大,错误;西北部地势起伏小,东南部地势起伏大,但地势起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大,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祁吉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据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1%左右,西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西北半壁有多处国家级自

13、然保护区分布,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为缓解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向人口稀疏的西北地区大量移民。(1)你认为该举措是否可行?为什么?(2)针对“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问题,今后发展的合理措施是什么?【答案】(1)不可行。西北地区气温低、降水稀少、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不适宜大规模移民。(2)西北半壁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地矛盾【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

14、能力。【详解】(1)本小题可从青藏高原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青藏高原西北地区气温低,降水稀少,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若向西北地区大量移民,会加剧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故不适合大规模移民。(2)由材料可知,西北半壁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且西北半壁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故为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青藏高原西北半壁地区人口应向外部迁移。因该人口迁移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故该移民属于生态移民。【探究2】6读材料回答问题。“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15、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被称为“下南洋”。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 150 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