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313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08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观其后果危害严重。 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

2、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

3、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类极具隐蔽性、迷惑

4、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材

5、料二: 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

6、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

7、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 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软”表现在它总是把错误观点渗透在娱乐视频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B有些文化生产者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的原因之一。C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8、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它有时会以“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出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B有些人通过低俗的娱乐方式消磨时间,比如看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C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存身之处截然不同、策略也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都是虚无历史、混淆是非。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影响到

9、一般网民,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多得多,从这点上讲,它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 () A短视频揭密汪精卫深挖汪精卫身上的“文艺细胞”,赞叹他是性情浪漫的“诗词家”,使观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B有学者发表文章称,抗日战争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抵抗,中国被日本统治了,中国的科学和经济早就像日本一样发达了。C小说土改!土改!把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写成如此情况:大地主是“善良”“勤劳”“开明”的,革命者则是凶暴的懒汉。D网络小品团结一致中有对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曲调不变而修改了某些词句,如“虎在吼,狗在叫”等,引得观众哄堂大笑。4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

10、,请对此作具体分析。5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作简要评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任凭烈火焚身,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就是邱少云!日前,有人以其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并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答案】1A2D3B4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都是总分关系。材料一第一段指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后果危害非常严重,然后从消弭历史认知、瓦解主流价值、动摇唯物史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材料二第一段指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是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然后从策略隐蔽化、观点碎片化、对象大

11、众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5这是借科学之名抹黑英雄人物的现象,是“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英雄人物“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赚头制作短视频供人娱乐,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瓦解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危害极大。对这类现象,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辨识和防范;国家也应对此予以严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它总是把错误观点透在娱乐视频之中”错误,原文是“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娱乐视频仅仅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之一,并非全部。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

12、变人们的思想”错误,此意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只是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并没有说“不想迅速改变人们思想”。B.“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错误,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中不一定都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C.“存身之处截然不同”错误,材料只是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并没有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存身之处,其也可能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说软性虚无主义“采用迂回的、隐藏的、片段化的方式

13、进行传播”。B.是直接否定抗日战争,表现方式是显性的,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ACD三项都是利用文艺形式来否定历史,较为隐蔽,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文字,第一段先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人的方式,之后引出其危害“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现其后果危害严重”;由第二段开头句“第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第三段开头句“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第五段开头句“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可知,这是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其中三、四段是说瓦解主流价值,五、六段是说动摇唯物史观。由此可知材料一是总分结构

14、。材料二共四段文字。第一段指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方式,引出“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这一观点;第二、三、四段从“策略隐蔽化”“观点碎片化”“对象大众化”三个方面具体论证。由此可知,材料二也是采用总分结构。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把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和危害,然后分析材料中这一做法是利用什么来抹黑英雄人物,其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的危害是什么。如材料一提到“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是说软性历史虚无主

15、义用娱乐包装这些虚无历史信息,就如材料中有人以邱少云“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这是打着科学的名义来抹黑英雄。如材料一还提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历史记忆”,这是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用低劣肤浅的“笑料”来供人取乐,而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人的历史观、价值观,就如材料中“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的做法一样,这不仅抹黑了英雄,还曲解历史,影响我们的精神信仰,危害很大。最后再看其传播的特点,“采用迂回的、隐藏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因其隐蔽而又危害极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亮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史记里用口语记述了很多人的对话,很生动。“伙颐,涉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