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309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知识点回顾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点概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条要求,能力层级为C级。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形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为客观选择题。3.“筛选并整合文

2、中的信息”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专项练习(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

3、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

4、了人们的感情。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激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

5、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门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B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

6、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C在笔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B文章具体阐述文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整。C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能认清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

7、程中走好自己的文化道路。B汉字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因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C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为前提。(2022秋四川内江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的先贤们对天地自然的初始认识、接触、对话过程,成熟于人们长期的渔樵耕读的实践。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地乡村正积极地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生态、宜居、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透视这些充满诗意的美丽乡村,发现和合思想仍然扮

8、演着重要角色,“和合”是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耕读渔樵自古以来就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庄子让王中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句子,逍遥而安泰,这是乡村聚落空间中最常见的和合状态,我们将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叫做渔樵之美,而究其根源,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和合思想源自阴阳说和易经学说。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天、地、人三才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一天一地、一上一下、一热一冷,构成最朴素的阴阳观,所以人们早期的思索还是

9、基于天地阴阳二气的相互渗透和推衍的过程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和合渔樵美学观贡献非常大。道家在肯定天、地、人三才相和合的基础上,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最为典型的思想是老子的“无为”观。老子告诫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是提醒人们无为而求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一顺其自然的和合渔樵美学观至今仍在治国、齐家、修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在长期渔樵耕读的劳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与天调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语出道德经)。老子的道之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勾画出了西方人的理想国度。老子也构想了一

10、个理想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渊明的笔下也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幸福之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王维的田园诗中也有“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经典诗句。这种美好的小国寡民的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截然相反,“理想国”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规制国度,老子追求的是一种和合的渔樵世界。乡村渔樵世界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彰显了祥和、质朴、诚明、向善的渔樵之美,也解蔽了天、地、人相和合,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等先贤

11、哲理。乡村文旅设计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彰显乡村的和合本色,笃守其向善的本质。若真正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是很难的,但当今乡村渔樵世界中所呈现出的那种祥和、恬静的境界是可期的。(摘编自朱力、冯越峰和合:乡村渔樵之美的精髓)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和合思想滋生于远古先贤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接触、对话过程及人们渔樵耕读的实践。B渔樵之美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是众多文人雅士涤除玄鉴、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C易经因主张天、地、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冲融、相互圆通,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D如今虽很难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但乡村渔樵世界中的祥和恬静的境界足可期待。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12、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在全国各地乡村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中心论点。B文章引用庄子“日出而作”等句子意在论证这种审美意象形态就叫做渔樵之美。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小国寡民境界与西方人的理想国度是截然相反的。D文章收尾总结前文,且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并为当今乡村建设提出建议。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先贤们的哲学逻辑起点是“一阴一阳”所昭示的自然恒常和最朴素的阴阳观。B道家主张人要主动与自然相调和,讲究顺其自然的老子的“无为”观最为典型。C陶渊明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内容到思想都承续了老子的理想世界构想。D渔樵之美祥和、质

13、朴、诚明、向善,乡村文旅设计要彰显坚守乡村的和合本色、向善本质。(2022陕西渭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原书风”是理论界对发生在1980年代中原地区的书法现象的概括与总结。其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气质,也是一种审美再现,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中原书风”来自中原文化。中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夏文化则发生在现在河南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14、”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物化,文化的基因一直在规范制约着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地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如礼乐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理学等,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寓所。书法艺术始终放射着中原文化的光芒,笔锋墨韵中始终体现着传统的文化要素,点画结构间始终映射着源远流长的哲学思辨。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正是中国书法始终追求和实践的标准。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说和宇宙观运用于书法,就是形式与内涵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等等,“从社会伦

15、理,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言恭达)。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后世书家演绎了丰富的书法理论。东汉崔瑗是擅长草书和篆书的书家,其草书势是最早的专门谈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在谈到草书的艺术魅力时他用“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来形容。东汉书法家、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蔡邕,留下了传世书论名篇篆势笔赋,假托其名者另有笔论九势等。篆势用天地万物的形象来排比形容篆书的体势、用笔,在表达对篆书美的理解与赞赏的同时,也不忘宣传其“教化功能的宏大美善”,这显然是对儒家思想的尊崇。笔论论及书法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意象美。九势提出“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重要思想,是对道家文化的践行。“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在书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原书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摘编自杨庆兴“中原书风”溯源)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原书风”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继承了中原历代书法经典,这个概念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原地区。B华夏文明诞生于中原,“河图洛书”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作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