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3083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向4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一、(2022云南昆明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

2、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

3、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

4、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千干净净,嘟嚷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

5、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

6、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抢起。爹和镐头已经

7、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分析

8、标题的表层含义。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此处的“滚烫的土地”是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然后分析其深层意。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这“滚烫”是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最后结合主旨理解其意蕴。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

9、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二、(2022江西上饶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海的心迟子建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那该是一对母子吧?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

10、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

11、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

12、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

13、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

14、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

15、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答案】(1)结构上:“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2)主旨上:“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3)人物上:“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

16、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雷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1)从结构上看,文章写了贫穷母子听海、童年的“我”倾听自然、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感受自然三件事,标题“听海的心”串联起这些材料,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使文章首尾呼应。(2)从主旨上看,“听海的心”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从全文来看,“听海”即是指感悟自然、聆听自然,“听海的心”说明人只有像“盲人老妪”和“雷切尔卡森”一样,用心地去感悟和聆听大自然,才能抗衡我们尘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