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2112897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演练专题1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典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宿青草湖杜甫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桨依农事,邮签【注】报水程。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注】邮签:驿馆夜间报时的更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应该写于登岳阳楼之后,系杜甫在晚年漂泊湖湘时所作。B首联先“洞庭”后“青草”,点明了诗人正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C颔联写诗人停桨夜宿,驿馆报更之声清晰可闻,烘托出环境的寂静D颈联写薄冰凌寒,冷气逼人,诗人望云月依稀,不知不觉已至天明。2王弼在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丰富,请分析。【答案】1D2“雁”可传

2、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薄冰凌寒”“已至天明”理解有误。“倚薄”,意为交迫、迫近,因此“寒冰倚薄”应理解为“寒冰交侵”。“云月递微明”意思是云层掩映着明月,月亮透过云层隐约传递出微光,因此“已至天明”理解不当。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尾联“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意思是说湖中大雁双双飞起,好像是看到杜甫的到来才故意北征。结合杜甫当时在晚年漂泊湖湘,正

3、身处由北向南的舟行途中,可理解尾联中湖雁之“象”蕴意为:“雁”可传书,诗人孤身漂泊在外,以“湖雁双起”来暗寓诗人自己隔家万里,与亲戚朋友难得一会,望“湖雁双起”难免引起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湖雁”可成双,而诗人只能孤单一人,对比中更显诗人孤寂之苦。诗人孤舟南去,“湖雁”却故意北征,莫非大雁是看到作者孤身南征才故意双双北征,实则是大雁每每向北飞一寸,诗人受伤的心则被牵动着离家乡更近一寸,在反衬中突出诗人盼归不得归的无奈之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4、鹧鸪飞。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怀古诗,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抒发了对古盛今衰的唱叹。B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C越中览古描绘了吴越战争的场景,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D两首诗分别以“西江月”“鹧鸪飞”等亘古不变的景物来对照变化的人事。2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但写法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第一首着重写姑苏台今日之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第二首则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越宫“昔盛”(昔日的繁华),而最后一句写“今衰”(今日荒凉)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

5、新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对越王勾践破吴得胜的赞许”说法有误。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意在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所以前面对吴越战争的描写只是欲抑先扬的“扬”,重点还是在后面的“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古诗词写作手法的能力。两首诗都选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昔盛今衰。不同的是第一首诗前两句先实写今日的荒凉景象,后两句说只有西城河的明月见证过吴宫昔日的繁华,用亘古不变的明月作为见证反衬昔日的繁华,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体现昔盛今衰之感。而第二首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

6、、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前三句先虚写昔日越王破吴而归的繁华景象。最后结句则突然一转,用“只今惟有鹧鸪飞”来表现今日凄凉,造成强烈反差,体现昔盛今衰之感。【提分秘籍】1.分析景物形象,描摹图景。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根据诗歌的特点,其中的修饰语往往包括“时间(如初春)”“地点(如江南乡村)”“景物特点(如清新秀丽)”等。2.概括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见的氛围特点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7、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答题时不仅要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当然,还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考生只需要提炼出具体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注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

8、,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渤澥:渤海的古称。3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B第一联先声夺人,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写“鸣弦辍弹”,巧妙地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C第二联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D第三联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4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

9、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答案】1A2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分析错误。从诗中“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可知,钱塘潮来势凶猛,颇具气势。这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是不一致的。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根

10、据诗意不难发现,诗人在描写“钱塘潮”时,综合表达了多种表达技巧。多感官上的描写。“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极具夸张,说百里之外都能听见那如雷般的江潮生,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钱塘潮的声势巨大;“惊涛来似雪”,采用比喻的手法,说那喷涌的浪花好似白雪,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末句“一坐凛生寒”是通过写观潮众人的感受来写钱塘潮,所有的人都感到寒气凛冽,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调动的是触觉感官。侧面表现。“百里闻雷震”,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11、。“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最后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这是间接表现钱塘潮的磅礴气势。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雄健壮丽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

12、色明徂徕。飞莲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释:此诗写于745年,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泗水:水名。徂徕:山名。此诗是746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均为南北朝文学家,世人并称“鲍庾”。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遍池台”的“遍”字可见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李杜二人结伴同游的足迹。B李诗颈联不直接描写徂徕山色,而说海水有意映照衬托徂徕山,从侧面落笔更显生动。C李白说“重有金樽开”,而杜甫却说“重与细论文”,可

13、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D杜诗颈联写的是二人各自所在地的景色,却蕴含了二人彼此挂念之情,语言朴素隽永。2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往来密切,感情深厚,这两首诗歌中体现出的对对方的情感,同中有异。请对此进行分析。【答案】1C2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深切思念;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不同之处: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杜诗则通过赞美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由赞诗而忆人,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钦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见两人的兴趣爱好并不相同”错。“重有金樽开”“何时一樽酒”说明两人都酷爱喝酒,说明两人兴趣爱好相同

14、。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之处:两人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都借助景色抒发了这种思念。李诗颈联写“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杜诗颈联写“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

15、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不同之处:李诗通过写二人有相同的爱好,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来表达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杜诗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