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195966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芣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古诗文学案(1):芣苢芣 苢诗经周南【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采呀快快采起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我们一起采起来。【解读】第一章是劳动的序曲。车前草茂盛鲜嫩,女子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原文】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一颗一颗摘下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一把一把捋下来。【解读】第二章是劳动的进行曲。女子们一边唱着劳动号子,一边快乐地采摘芣苢,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原文】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掖起衣襟兜回来。【解读】第三章

2、是劳动的尾音。女子们把收获的芣苢用衣襟兜着满载而归,表现了收获之丰和劳动的喜悦。作 家 作 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故又被称为“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个地方的民歌,“雅”主要是贵族或宫廷宴乐,“颂”是宗庙祭祀乐曲。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源头,文学史上往往把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芣苢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指周王畿以南之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主 题 思 想芣苢是妇女在劳动时即兴唱诵的民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景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

3、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思 维 导 图写 作 特 色1.重章叠句的结构。重章叠句即诗的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复沓咏唱,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芣苢共三章,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容芣苢生长得茂盛,“薄”“言”是无实义的助词,“采之”写出了采收芣苢的劳动情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形式上是第一章的重复,前句都是“采采芣苢”,不加改动;而后句中则仅仅改动一个动词,将“采”改为“有”“掇”“捋”“袺”“襭”。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循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节拍,表现出歌者劳动时的喜悦心情。2

4、.丰富的动词变换。全诗不断变化的六个动词可以分为三组,首先是“采”和“有”,“采”就是采摘、采得,“有”则多了一层收获的意思,第一章中的两个动词概述了采集劳动的过程。接下来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掇”是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是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通过动词的变换,体现出劳动节奏不断加快,劳动者采摘时的热情也随之浮现出来。最后是“袺”和“襭”,“袺”是说将成把捋取的芣苢放到提起的衣角里,提起的衣角都放不下了,于是便“襭”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上。六个动词的变化,涵盖了从采集到丰收,直至满载而归的情景,也将劳动的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名 句 赏 析【名句】采采芣苢

5、,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赏析】这八句重章复沓,每两句中除了动词不同,其他都完全一致。复沓歌咏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四言短句节奏活泼、明快,与采芣苢时轻快、有力的动作节拍相贴合,展现出音韵美。同时,在这种节奏里,采芣苢时人们欢乐而富有激情的状态也被渲染出来,使画面富有动态感。“掇”“捋”“袺”“襭”四个动词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动作一步步加快,收获也越来越丰盈,几个字将芣苢丰收、人们满载而归的场面描写得绘声绘色。也可以使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种快乐是采摘带来的情趣,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劳动之美的体现。常 识 积 累【赋比兴】风、雅、颂、赋、

6、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而“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要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种手法形象生动,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创作时,诗人往往触物生情,由自然界中的事物联

7、想到所要歌咏的内容。这种手法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整 体 把 握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阅读时应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同时可以展开想象,走进诗句描摹的场景,感受采摘芣苢时劳动者的欢欣。从内容上看,芣苢属于国风,展现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对妇女们结伴采摘车前子这一劳动情景的描绘;从结构上看,芣苢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尤为突出,重章复沓的节奏感与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相应和,展现出边劳动边歌唱的妇女们的愉快心情。从手法上来看,芣苢主要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将一连串动作铺陈排开,通过动词的变换渲染出热烈、

8、欢乐的劳动气氛。课 后 练 习1.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首“笙诗”,有目无词),故又被称为_。诗经分为三个部分,“_”是各个地方的民歌,“_”主要是贵族或宫廷宴乐,“_”是宗庙祭祀乐曲。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的源头,文学史上往往把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_并称为“风骚”。(2)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_、_、_并称为诗经的_。其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是_,类比的手法是_,直接铺陈叙述的手法是_。2.给加粗字注音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3.解释加粗词含义(1)采采芣苢()(2)薄言采之(

9、)(3)薄言有之()(4)薄言掇之()(5)薄言捋之()(6)薄言袺之()(7)薄言襭之()4.探究提升(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类 文 拓 展伐 檀诗经魏风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10、?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释】檀:檀树。干:岸。廛(chn):农舍。“三百廛”指三百农夫收获的粮食。县:通“悬”,悬挂。狟(hun):一种动物,皮可制裘。素餐:白吃饭,不干事。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漘(chn):水边。囷(qn):粮仓。飧(sn):熟食。1.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河水清且涟猗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 考 答 案【基础检测】1.(1)诗歌总集 诗三百 风 雅 颂 国风 离骚(2)赋比兴 六义 兴 比 赋2.f

11、 y du lu ji xi3.(1)茂盛的样子 (2)助词,无实义 (3)取得,获得 (4)拾取,摘取 (5)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6)提起衣襟兜东西 (7)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4.(1)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时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收获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野菜放到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2)【示例】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在唱着,有独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劳动,歌唱自由。【类文拓展】1.C2.伐檀对统治阶层“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而占有极多财富提出质问,并辛辣地嘲讽他们“不素餐兮”。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