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61032744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第I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会种植庄稼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 B. C. D. 【答案】B【解析】据题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

2、”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10万多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故选B。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 )A. 把天下当成家B. 把家当作天下C. 禅让制代替世袭制D.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世袭制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世袭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

3、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D正确。ABC.三项解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错误。故选D。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历史史实是()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 佛教传入中国D. “西学传入中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郭沫若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

4、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百家争鸣这个学术繁荣局面。 故选B。4.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文景之治B. 丝绸之路C. 张骞出使西域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故选B。5.“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

5、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 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A。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B。由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持续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选C。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故选C。6.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

6、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A. 重文轻武B. 休养生息C. 重农抑商D. 科教兴国【答案】A【解析】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

7、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选A。7.元朝时,宣政院辖地主要是()A. 新疆地区B. 台湾地区C. 壮族地区D. 藏族地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了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因此西藏地区是宣政院辖地故选D 8.“开元盛世”被很多史学家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A. 黄巢起义B. 安

8、史之乱C. 贞观之治D.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B。9.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A. 强化封建皇权B. 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 监视官民D. 控制国家兵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

9、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故选A。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这说明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巩固皇权C. 剥夺将领兵权D. 适应军事需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联系所学,军机处设置的最被目的是西北军事需要,但后来成为中央行政机构。故D符合;ABC项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故选D。11.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

10、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A.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B.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C. 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D. 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同点的理解。三个条约都有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A正确;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项错误;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是马关条约的影响,C项错误;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A。12.1872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这样说:“夫欲自强,必先裕

11、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为此清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A. 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创办福州船政局C.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的关键词“1872年李鸿章”,可以知道,清政府采取的措施与洋务运动有关。再从李鸿章的奏折的内容可以判断李鸿章所说的是指清政府要强大,必须先要发展经济。而洋务运动后期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故C正确。A项不是清政府采取的措施,BD项是军事工业,故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3.“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

12、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A. 民主共和B. 民主科学C. 实业救国D. 变法图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的“兴国之梦”是“实业救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故选C。14.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中属于其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有() 领导五四运动组织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二次革命A. B. C. D.

13、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后来为了捍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二次革命。综上,正确,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没有领导五四运动,因此错误,排除含选项,故ABC三项错误。故选D。15.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例。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将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例。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史上文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故选D。16.“一、二、四3个主力方面军也要大会合了。蒋介石想阻挠我们的汇合,企图消灭我们这一个再消灭另一个的计划完全失败了。”此次大会合()A.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C. 结束国共两

15、党十年内战局面D. 保存了党和红军基干力量【答案】D【解析】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符合题意。故选D。17.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以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A. 电影宣传片B. 万人坑遗址C. 幸存者回忆录D. 侵华日军日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万人坑遗址。遗址属于第一手资料。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故选B。18.“在中央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