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

上传人:AZ****01 文档编号:360922583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1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新闻学基础 第十一章(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本章学习要点1.理解并掌握新闻真实的内涵与特征。2.理解并掌握造成新闻不真实的主要原因,能够结合当下的互联网语境和具体案例进行阐释。第一节 新闻真实的内涵与特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存在的依据因此新闻真实是新闻学要解决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新闻真实的内涵要讲清楚新闻的真实,首先需要厘清新闻活动的本质。一般而言,新闻活动是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认识论上讲,新闻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究其本质,新闻活动的直接对象是事实世界,就是一定的客观事实,新闻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最有意义的事实信息(即新闻事实信息)

2、报道给社会大众。真实的含义在哲学领域,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综合各家见解,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指客体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二指认识的真实性、真理性。在这重含义上,当人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时即谓“真”,否则即谓“假”。三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与规律性的高度一致。认识真实在真实的三重含义中,第一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实,是“本真真实”;第二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即反映的真实是认识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符合关系,属于“认识真实”;第三重是侧重于实践活动的真实,属于“实践真实”。作为认识活动的新闻的真实是指认识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符合关系,属于认识真实。小结

3、新闻的真实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指称的对象和范围是事实的真实。新闻真实反映的是“新闻”及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指新闻与事实的符合。当“新闻”与“新闻事实”符合时,新闻就是真实的,不符合时,新闻就是不真实的。从理想性上讲,作为认识活动结果的“新闻”可以揭示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但是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新闻事实”之间的符合关系只能是近似、有限的符合,并且这种符合关系是通过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等专业手段来认定的。二、新闻真实的特征(一)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报道)从原则上或内在要求上排除所有非事实性的表达,一切非事实性的

4、信息在本质上都不是新闻信息,不应被看作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事实性真实是指新闻所报道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事实既不能是为了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而刻意制造出的事物,也不能是没有经过专业采访、凭借新闻工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进行的合理想象。第二事实性真实要求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带入新闻工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要以朴素准确的语言让事实说话。(二)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新闻报道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是客观世界纷繁复杂、变幻莫测,记述和再现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工作难以一次性呈现事实的全貌,因此新闻真实本身是一种过程性真实。过程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闻的真实需要通过

5、多次的、过程性的报道来实现。新闻报道的对象即事实本身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因此作为认识活动的新闻报道也只能一步步地认识、揭示新闻事实。第二,在新闻媒体内部,新闻真实的实现是采写环节、编辑环节和刊发播报环节等共同核定、努力的结果(三)新闻真实是有限的真实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不是绝对的或哲学意义上的真实,也不是化学方程式那样的真实。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受制于报道对象的复杂多变,以及报道篇幅和时间的有限,新闻只要将新闻事实“照猫画虎”地简单再现出来,就达到了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新闻只要对相应的新闻事实做出了正确的、全面的反映和报道,就达到了新闻真实的较高境界。有限性真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闻

6、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新闻认识只限于“新闻世界”而不是整个客观世界,新闻真实只是新闻传播活动范畴内的真实。第二,受制于宏观的社会制度、中观的媒体制度和微观的新闻工作者个体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是一定价值取向下的真实。第三,新闻工作者的认识能力、认识手段相较于多样、复杂且变动的新闻事实而言相对不足,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记述和再现总是有限的。(四)新闻真实是即时、公开的真实新闻活动的及时性和公开性特点决定了新闻真实的即时性与公开性。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即是以一定时间点为节点的真实。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新闻工作者在时间压力之下所能呈现的是某个特定时刻的真实的事实。新闻真实

7、是公开性真实,即新闻报道将新闻事实的真实面目呈现在社会面前,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使其成为原则上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真实、可以进行独立判断的真实。新闻真实的公开性使新闻真实本身成为社会监督的对象,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了新闻不真实的可能性。第二节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原因在日常新闻实践中,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主观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有时会造成新闻不真实。一、技术性失实技术性失实主要是指专业媒体在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造成的新闻不真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由于记者未采访、采访不深入而造成的失实.第二,由于编辑把关不严而导致的失实在“最高法院紧急下令枪下留人”的报道中,记者没有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听信了案件死

8、刑复核代理律师的一面之词,而没有向最高人民法院核实。至关重要的是,值班编辑没有尽到把关审核之责,致使这一新闻严重失实。“保研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刑”的报道中,重庆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的官方账号在发布和转发过程中没有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致使在报道要素方面疑点重重的“新闻”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新闻的传播效率,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作为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网络媒体,无论是拥有采编发布权的一类资质网络媒体还是只拥有转载权的二类资质网络媒体,都必须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审核第三,迫于“抢新闻”压力未采访当事人、未核实新闻事实所造成的失实以上两个案例中的专业媒体均因为抢

9、发新闻,未对所获信息进行真实性核实而导致失实。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专业媒体获得了更多的新闻来源和发布渠道,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更为紧迫的时间压力。专业媒体对迟发、漏发重大新闻的担忧易导致新闻核实和把关环节出现漏洞,由此导致新闻失实。二、蓄意性失实蓄意性失实主要是指专业媒体出于竞争压力、商业目的等原因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者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以上三个案例的新闻失实都是由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的主观动机导致的。“诗人汪国真卖字求生”这条虚假新闻只是诱饵,目的在于“钓”出汪国真这个名人接受采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这篇报道被不同媒体转载多次提及“国绍1

10、号”鸭苗,并且引用专家或企业工作人员的话对这种鸭苗进行褒扬有“广告植入”之嫌。“左权县投资 3 亿元打造中国新闻烈士陵园”这篇报道的原稿出自一家名叫“将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单位,该公司设在左权县,从事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这篇报道更像是一则“软广告”。三、信源差错以上五个案例均因信源差错而导致新闻失实。“纸箱馅包子”编造了消息来源,当事人警北佳也因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 1000 元“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源自美国的娱乐搞怪杂志世界新闻周刊,这本杂志素以刊登荒诞不经的假新闻著称,虽然貌似新闻媒体,但实质近似娱乐趣闻和政治笑话杂志。随着国际新闻交流的增多

11、,国内媒体编译的国际新闻也越来越多,在援引“境外媒体信源”时,一旦不了解这类信源的背景,将搞怪、笑话杂志用作信源,就难免会出现新闻失实。在“广电总局出台六禁令”这篇报道中,出现了匿名消息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等字眼。在一些情况下,鉴于客观原因,官方信源必须以“相关人士”形式出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匿名消息来源通常是记者在没有确凿消息来源的情况下杜撰出来的。“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主要援引了当事人林春平的话,除此之外,能够证实收购银行事件的直接证据一个也没有。随着媒体节奏的加快,很多专业媒体援引“单一消息来源”发布新闻,但很容易由于缺乏其他信源的交叉印证而导致

12、新闻失实。更为极端的情况是媒体间互为信源,共享信息,最后造成以讹传讹的恶果。“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来源于网络消息,是互联网语境下典型的“网帖新闻化”造成的虚假新闻。这类虚假新闻的生成路径大致为:源于网络社区的帖子经由专业媒体官方微博的“背书”而成为新闻,进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因此,对于专业媒体而言,在引用或转载作为用户生产内容(UGC)的网络消息时,不能毫无原则地成为“二传手”,而是必须尽到核实的义务,彰显专业媒体的存在价值。四、名人效应引发的被去世在诸多新闻失实的案例中,名人“被去世”具有典型性。比如,2003 年“比尔盖茨遇刺”、2005 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铺两度“逝世”、200

13、7 年“英皇高层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2015 年“李光耀“病逝”、2017 年“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在这类虚假新闻中,但凡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尽责核实消息来源、主动联系采访家属,就能避免失实五、对科学的误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相关议题的新闻也日益增多。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某些科学领域的专家,易因为对科学知识的误读而造成新闻失实“饮隔夜茶容易得癌症”“用铝制品盛食物会得老年痴呆症”等报道也属于此类情况因此,涉及科学普及、医疗卫生领域的报道,专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除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外,还应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尤其需要警惕某些利益集团把科学当作幌子编造虚假新闻

14、,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六、刻意追求“高、大、全”的报道模式这篇稿件的作者张鸣跃回应,一次感动的初稿在投递给杂文月刊之前已经被三家刊物退稿,主要原因是“感人的分量及细节不足”。鉴于此,作者张鸣跃先后修改了四次,“添加”了不少细节,最后被杂文月刊留用。作者造假是事实,但这篇虚假新闻背后隐含的“正面报道”中任意拔高、随意放大、刻意求全的价值倾向更值得深思。七、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这是刊登在 1952年12 月 21日人民日报上的新华社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文中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由于报道对象黄继光已经牺牲无法采访而存在“想象”的成分。这种文学想象式的报道方式经常出现在一些典型报道当中

15、,因为需要拔高人物或事迹而加入了“想象”成分,最终导致具体细节失实八、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八、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所谓体制性失实,是指因为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需要,被默许和鼓励的某些不实报道,这种失实主要出现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1958 年 8月13 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的新闻:这种违背基本科学规律的“事实”经权威媒体报道,成为那个时期最典型的虚假新闻。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如何辨识新闻的真实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分

16、布在整个人类社会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由此衍生出的信息超载的媒介环境中,无论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个人,想要辨别海量新闻的真伪,都需要掌握一些新的辨识手段两名美国资深记者基于信息超载时代的特征,总结出了六步怀疑性认知方法,分别为: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依据这些步骤,接下来我们将结合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案例,分析互联网时代如何辨识新闻的真实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020年3月15日,图11-3 在国内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疯狂传播。当时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日趋严重,而且就在这张图片广泛传播前不久,与特朗普频繁接触的几名各国政要先后确诊或被怀疑感染了新冠病毒,有媒体建议特朗普去做一下检查。在此背景之下,很多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这张图时的第一反应是:美国疫情真的挺严重的.你看,连记者采访都保持这么远的距离,以防感染。这张图片确实拍摄于 2018 年11 月9日,但实际语境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