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定性研究方法_第1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2023教学课件-定性研究方法_第1章(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性研究方法陆益龙 著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第一章定性研究方法论目录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本质第二节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第四节定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第五节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本章要点科学是指学问和知识,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19世纪后,人类进入科学时代。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被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进一步实践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在收集事实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方式:经验和资料。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用语言来转换事实,并通过思想来产生概念和理论。对真实现象的认识,存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证伪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不同观念。科学研
2、究的演绎程序首先从理论出发,由理论导出假设,其次根据假设去进行经验的或实验的观察,获得验证假设的相关事例,最后检验假设的可接受性。归纳过程是从多个个别事例中总结出一般性定律,并用来解释事物。社会科学研究也常常运用自然科学原理来解释社会,其中包括机械定律、进化定律、系统定律和覆盖定律。本章要点社会科学研究通常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定量研究是指运用变量、假设、分析和因果解释而进行的研究,其特征有: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方法论取向;强调事实的客观性;用数量关系解释客观规律;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借助数理逻辑和统计;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定性研究是与社会事象的性质和特征有关的研究,通常包括对事物的性
3、质、质量、特征、意义和趋势的评价、估计、判断、再现和预计,其基本取向有:非实证取向;实践逻辑取向;非线性路线。衡量定性研究的信度,要看研究成果中所体现的研究者的理解能力,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演绎或归纳系统的严密性。对定性研究效度的检验,更多地依赖于主观性的判断和综合性的理解。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指研究者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指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该回避可能会给研究对象带来麻烦或伤害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价值中立、隐私权保护、非强制、非侵害原则等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本质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本质当今社会,科学与人们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密切。崇尚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风气,科学也
4、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口号、一面旗帜,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人们尽力把科学作为一种标准,来审视和评判各种观念、方法和社会行动,甚至有人把科学当作一种象征符号,来标榜和确立自己的意识权威。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何在?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一、科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科学,根据拉丁语“scientia”的词义,是指学问和知识。自近代以来,科学似乎成了自然科学的简称。科学起源于人类运用智力进行思考的过程,即理性思维。巴伯(B.Barber)认为人类理性思维主要有两种目的。一种是经验性的目的,即通过理性思维来努力寻找有效应对环境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由此理性思维便直接产生科学。
5、另一种是非经验性的目的,人类对诸如“上帝是否存在”“什么是美的”这样的命题按照逻辑原则进行的系统论证。用于非经验性目的的理性思维,对科学的产生形成了间接作用。一、科学活动与人类生活在人类学家看来,科学的起源似乎与巫术、宗教有一定的联系。弗雷泽(J.Frazer)通过收集大量巫术和民间信仰方面的证据,认为巫术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和外部环境的基本方式,它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宗教的产生,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科学的产生,因此,它们的顺序应该是巫术、宗教和科学。科学、巫术和宗教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只是那种通过经验观察获得的简单真理。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6、认为,原始人最初用经验和传说的方法处理简单现象,由此逐渐发展成科学;同时原始人对不可控的、神秘的现象采取敬畏和崇拜的方式,由此产生了巫术、神话和宗教。虽然巫术也要把握自然界中的规则和规律,但巫术不同于科学之处在于它主要用精神信仰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科学则用理性和经验的方式来把握问题。二、科学时代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直至公元16世纪,西方社会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发生了分裂,在某种程度上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后,现代科学才渐渐繁荣发展起来。尊重事实的科学新风尚激励着更多的人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获得事实,并从这些事实中发现和总结新观点及新思想。在经验观察和重复实验中,科学研究者能够获得大量的、新的
7、事实,这为他们获得新发现、取得新成就奠定了基础。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代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科学技术的成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在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科学活动越来越盛行的环境里,西方世界的观念系统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型是普遍的、系统性的,带来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特征的转变,那就是进入19世纪后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二、科学时代所谓科学时代,是指19世纪后在欧洲出现并影响世界的崇尚科学、科学被广泛运用且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的历史进程。科学时代的特征是:现代科学随着新方法的运用而得到更迅速、更系统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加快了人类的生活
8、节奏和社会的发展速度。科学活动的系统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改变了过去仅靠天才人物的灵感和偶然发现而获得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进步方式,使得科学技术有了持续不断的进步,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在系统研究中得以不断涌现,并快速更新进步。现代科学精神成为时代流行的观念。三、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与过去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活动相比,对待自然、现代科学精神的内核主要包括:第一,对“无情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的关注和尊重。人们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思考,已经不局限在用已有的观念内容来进行推理和思辨,而是强调从新的经验事实中去寻找新的发现和答案。这一特点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的大转变,即由从思想观念中寻找发现转向
9、从新的事实中寻找发现。第二,对客观内在秩序的信念。现代科学精神具有不断求索的精神意志,支撑这一精神的力量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内在秩序的坚定信念。第三,对人类理性思维的信念。人们在相信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秩序的同时,也会产生对寻找和发现这些秩序的理性能力的信念。第四,实验法和观察法被广泛重视和应用。在注重事实的风气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者热衷于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广泛的事实,并试图从复杂事实中,发现新的秩序或规律,为新的理论和一般原则收集事实证据。实验法和观察法的普遍运用,对推动现代科学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实验控制和重复观察,不仅能够把大范围、长时段的复杂现象,集中
10、到范围小、可观察的实验室之中,从而获得发现新发现所必需的大量事实和证据,同时也能对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原则的理论,通过实验获得必要事实来加以验证。所以,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推崇,不仅为现代科学发展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而且大大提高了现代科学发明的效率。四、常规科学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虽然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者所做出的贡献非常重要,但是,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与那些无名的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为了更加客观地澄清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程,科学哲学家库恩对科学革命与常规科学做了区分。库恩提出:“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被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
11、公认为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常规科学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界定和明确普通的、平常的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任务和方法,同时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科学革命的本质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科学研究人员,都在从事着常规科学活动,而非科学革命。四、常规科学常规科学的特征主要包括: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即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范式(paradigm)进行的。规定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在常规科学活动中,各种科学共同体会达成某些共识,确定哪些问题是可以进一步探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常规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研究。为了提高科学范式的精确性和一致性,常规科学需要收集大量的事实来检验范式中的假设和理论,并不断修订和完善
12、理论。常规科学工作属于扫尾性工作,也就是说,虽然科学革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或一种新的世界观,但这只是一种认识角度,科学技术发展光有新范式还不够,还要依赖大量的常规科学工作者去用新范式展开研究。范式是常规科学讨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范式,是指科学研究共同体在实际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多数实践者所公认的范例和模式,其中包括人们公认的定律、理论、应用范围和方法。根据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中的范式对科学家来说,就像既定的轨道一样,对研究活动起着支配性作用,在相互对立的范式之间,科学家只能选择一种。四、常规科学倡导科学的可检验性的代表波普尔(K.Popper)对库恩的常规科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
13、为:“库恩意义上的常规科学是存在的。它是一种非革命性的活动,或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缺乏批判性的专业活动。”因此,虽然对于普通的科学研究者来说,需要按照一般的规范来从事科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受范式制约,或无条件地接受范式、因循守旧。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区分,只在认识科学知识积累规律和先前范式的引导意义方面,对科学方法论具有积极意义。如果将其理解为让一般的科学工作者去做那些循规蹈矩的事,那么将对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起到负面作用。第二节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一、经验、语言和思想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就是事实,或者如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科学研究在收集事实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经验,二是
14、资料。经验就是亲身经历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并由此获得相应社会事实。对社会现象的经验感知,在研究和认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构成一种知觉图式。例如,当我们亲身经历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某次摩擦和口角事件之后,便会在脑中形成关于这一事件的相对完整的知觉图式,反映整个事件发生的清晰过程。形成一种关于事实的感知序列。感知序列是一种动态的认识。当我们目睹或经历口角事件后,自然会形成事件每个环节进展的先后顺序,并将它们按照一定序列排开。如在公共汽车口角事件中,旁观者就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感知序列:乘客拥挤不慎踩到脚责骂回骂。建立认知联系和预测直觉。当我们对现象有了直接经验时,在感知系统中就会将现象的诸多要素联系起来,
15、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预测直觉,或者是直觉性解释。例如,在公共汽车口角事件的例子中,我们可能产生一种诸如拥挤或骂人是口角事件发生原因的预测直觉或直觉性解释。一、经验、语言和思想社会科学的对象较多是人们无法用亲身经验去感知的,或者说是在直接经验之外的。例如,历史学所研究的问题,只能从他人的经验表述或记述中去收集,也就是从二手资料中收集事实。资料所记述和转达的经验不一定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又如何获得客观事实呢?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的方法策略问题,那就是如何从不同的事实来源中客观、正确地判断和选择事实。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对社会现象加以经验感知后,常常需要用术语或语言
16、来转换和记载事实,即将知觉的表象转换为语词。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既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媒介,也是人们用来展示思维的工具之一。语言系统是有意义的符号。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时,会赋予其一定的意义,而语言意义的赋予受到语言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语言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主观因素的介入,因为在语义与事实表达之间,存在着表达者和接受者对语义的理解差异。由于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用语言来转换事实,因此,语言的应用在社会科学中尤为重要。它既关系到所转换的事实是否与所感知的事实存在较大偏差,也关系到接受转换事实的人能否给予一致的理解。一、经验、语言和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运用语言来表述事实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尽量使用意义明确的和单指性的语词。也就是努力使语言和所指的事实形成对应关系,这样能够避免语义与事实之间的偏差。第二,尽量使用更加简练的语言。语言越简练,所表达的事实越容易为受众所理解。第三,尽量使用标准化语言和范式中的术语。标准规范的语言能够使表达者所要表述的意义与接受者所理解的意义保持一致,从而可以避免因对语义理解的偏差而造成对事实理解的偏差。第四,在不同的语言转换中,如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