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360125536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7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盼》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16 盼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 13 个词语。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重点重点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难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学策略教学策略1.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本课共有 13 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

2、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2.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3、、诵读感悟,教师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正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3.表达运用表达运用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学前准备学前准备1.1.预习提纲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查资料,理解文中生字新词。(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第第 1 1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会写本课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13 个词语。2.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3.研读文本

4、,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1.1.谈话导入: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2.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3.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课件出示:课件出示:铁凝:1957 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 无雨之城 大浴女 麦秸垛 哦

5、,香雪 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 余万字。【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由童年说起,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读写生字。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袖 篷 缩 疯 瓦 柜 喧 甩 嚷 酱 唇 蹦 梯学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学生写字,教师巡视。个别

6、展示,集体评议。(2)学习新词。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提醒“斗篷、袖子”这2 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读chn,不读 qn。【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的设计分两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3.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老师

7、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8、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1.1.请同学们朗读第请同学们朗读第 1 1、2 2 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2.2.交流。交流。(1)雨衣样子的介绍。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指名读这段话。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9、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课件出示:课件出示:(2)“我”对雨衣的喜爱。“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课件出示: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

10、写)“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小结: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3)练习说话。请学生根据第 1、2 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预设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并试着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阅读中探究文本,

11、从简明、朴实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练习说话”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前两段文字的理解。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2.2.抄写本课生字词。抄写本课生字词。第第 2 2 课时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12、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2.2.接下来,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盼”的。的。这节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盼盼。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一)研读第三部分。(一)研读第三部分。1.1.朗读课文第朗读课文第 3 3 自然段。自然段。2.2.导学第导学第 3 3 自然段。自然段。(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

13、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2)感悟重点句子。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读句子,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师: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心情。3.3.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

14、。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盼望下雨,能早点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又感到十分无奈。为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奠定了情感基础。4.4.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5.5.请同学们默读第请同学们默读第 4 41717 自然段,思考:自然段,思考:(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有哪些不同?要求与提示:

15、要求与提示: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6 6交流。交流。(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盼”)(2)品读重点句段。雨前场景的描写:指名朗读第 4 自然段。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 1:从“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这个拟人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态的小杨树,烘托了此

16、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2 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生朗读。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3 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说说作用是什么。动词有“落、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人物的语言描写:指名分角色朗读第 515 自然段。师:请同学们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