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36012454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6.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下学期教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人 大 附 中 李 文 莉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前准备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及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准备过滤实验的实验用具;收集或制作尿的形成的flash动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排泄和排遗排泄的途径:排汗、排尿、呼吸思考排粪便和排尿的不同,区分排泄和排遗。思考排泄的途径。简介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介绍排泄的概念。由问题:排粪是不是排泄?引出排遗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排泄的途径

2、。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和模型,思考: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展示挂图和模型,以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和模型,获得有用信息。肾脏的过滤作用完成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认识到实验模拟的是肾脏的过滤作用。简单叙述血液经肾脏的过滤后,成分有何变化。提供实验用品,介绍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分析实验模拟的现象。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观察挂图人的每一个肾都含有100万个犹如 过滤工厂”的肾教学过程设计资料分析,自主学习,提高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资料推测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单位。挂图展示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获得有用信息。尿液

3、的形成过程通过观看动画,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提 供flash动画,引导学生描述尿的形成过程,适当补充。尿的排出过程温故而知新,对照泌尿系统的挂图总结尿液是如何排出的。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推测出尿的排出过程。导入:我们每天要获得各种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在生命活动中也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起来会使我们生病。因此我们的身体就象打扫房间、清除垃圾一样,把这些废物收集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排出体外。教师:介绍排泄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排粪便是不是排泄?”。学生:分析粪便的成分,比照排泄的定义,得出结论“排出粪便不算排泄”。教师:给出排遗的定义,引导学生比较排泄

4、与排遗的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何排出体外的?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归纳出排泄的途径:排汗、呼吸、排尿。教师:以事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兴趣。展示挂图和模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总结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根据结构特征结合书本,归纳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血液进出肾脏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教师: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象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时,它们将废弃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肾是如何过滤血液的,我们不妨以实验来模拟一下。介绍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指

5、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观察思考:那些物质通过了滤纸,那些没通过?说出模拟实验中滤纸、液体、滤出物质分别代表肾过滤过程中那些器官或物质。试述血液经肾脏的过滤后成分有何变化。教师:介绍每个肾由1 0 0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犹如一个“过滤工厂”。展示肾单位的挂图,指出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组成的。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尿液和血浆成分的变化,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不同。教师:归纳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尿液成分的不同,对照挂图,提问: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何作用。学生: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让小分子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的物质仍留在血液中,说明肾小球

6、和肾小囊壁有过滤作用。教师:点出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比较原尿(1 5 0升)与 尿 液(1 5升)量的巨大差别,引导学生思考:原尿中大部分成分并没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它们去哪儿了?学生:分析得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教师:出示尿的形成过程的f l a s h动画和挂图。学生:对照挂图,试叙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肾脏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学生:回顾本节前面的知识,描述出尿的排出过程。教师:提出排尿的重要作用和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教学反思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有重要作用而且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

7、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所以这部分知识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日常积累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例如学生常把排尿和排粪便同视为排泄,认为尿液是在排泄系统中形成的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不科学的认识。就宏关而言,泌尿系统的组成是学生熟知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但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师注意适时出示挂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肾脏的过滤作用,以实验模拟,便于理解,也为后面讲解肾小球、肾小囊壁的作用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过程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因此教师不急于阐述尿液形成的完整过程,而是以点连线,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

8、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全盘接受的模式。尿的排出过程这一知识点较简单,让学生自己描述,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提示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就能力训练而言,本节用多种方式(挂图、模型、实验、flash动画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教案示例第 二 节 人粪尿的处理人大附中 李文莉教学目标1.了解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2.了解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式;3.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4.树立可持续发展

9、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2.通过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培养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农田施用化肥好还是人粪尿好”的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入:以具体数字引导学生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讨论:人类尿对人类真是“一无是处”吗?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废”为宝?列数字、提问题二、人粪尿的价值:同化肥相比,有污染小、来源阅读资料分析,认识人粪尿的价值。以“农田中施化肥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粪尿的利用价值,组织学生以辩广、肥效持久、养分全、成本低等优点。好还是人粪尿好”为论点,各抒己见,比较得出人粪尿的优点,近一步认识人

10、粪尿的价值。论的形式分析人粪尿同化肥相比的优缺点。三、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的原因思考:人粪尿可以直接作为肥料施于农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总结无害化处理的原因。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及原理 讨论:怎样对人粪尿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有那些?都应用了什么原理?引导学生讨论点出微生物处理法的优势。四、生态厕所的介绍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生态厕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五、学以致用,对照当地人粪尿的处理和利用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了解当地人粪尿的利用情况,提出改进计划。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人从生物圈摄取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物排到环境中去。列数字

11、:一个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约800千克的粪尿,算一算我国每年有多少人粪尿排到环境中去?如果这些人粪尿直接进入环境,对环境是个巨大的负担。人粪尿对人类真是“一无是处”吗?有没有办法使它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见解,得出结论:人粪尿是可以利用的。二、人粪尿的价值:通过资料分析,学生认识到,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含氮、含磷、含钾等多种无机盐,可作肥料,维持农田的生产能力。因此它不是“一无是处”,可 以 变“废”为宝。但是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化肥,还需要用人粪尿作肥料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以“农田中施用

12、化肥好还是人粪尿好”为论点,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课下准备的资料进行辩论。重点在环境保护、来源方式、价格成本、肥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同化学肥料相比,人粪尿具有污染小、来源广、肥效持久、养分全、成本低等优点。而且我国农民长期经验也证实农家肥在维持农田的生产能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三、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首先应点出为什么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施于农田,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和农作物,近而传播疾病,给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消除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方式这部分尽量避免教师直接讲述,

13、教师可设问,引导学生阅读。如设问题:怎样对人粪尿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有那些?都应用了什么原理?教材上介绍的两种处理方式,利用的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原理,这些处理方式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是将人粪尿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四、生态厕所: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介绍环保新科技生态厕所。对于新出现的事物,学生有较大的兴趣,教师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比较出生态厕所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厕所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最后,教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对照当地人粪尿的处理和利用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人的活

14、动离不开生物圈,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好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会有美好未来。本节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可不拘泥于教材知识,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沼气池和高温堆肥现场,参观生态厕所,请工作人员讲解生态厕所的设计与工作原理。由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所限,我们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完成本节内容。在课堂上,为避免枯燥的讲授,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用辩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使他们思考,完成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对人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时,不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是有效途径。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有不少感受,应鼓励他们

15、针对当地人粪尿处理的情况,向环保部门提出可行的改进计划,用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总之,本节内容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个人见解,在辩论、讨论中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教案示例第 一 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教学重点和难

16、点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课前准备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套。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3.音叉、耳的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课时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第二课时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第三课时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