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35955811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致云雀》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云雀【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2.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4.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鸟的诗句不胜枚举,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

2、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不同的鸟表现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让人不禁好奇雪莱笔下的“云雀”又代表着什么呢?二 知人论世 知人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诗人中的诗人”。雪莱出生在英格兰萨塞克斯郡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1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

3、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主要以严肃为主,常常流露出诗人伤感的愁绪,但是他有的作品也具有诙谐、讽刺的特点。 论世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

4、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常识速递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

5、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1805年左右,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湖畔派”华兹华斯,主张返回中世纪、竭力讴歌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第二次高潮,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拜伦、雪莱、济慈,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主张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三 预习检测

6、(1) 读文正音酣畅淋漓(hn chng ln l)馥郁芬芳(f)犀利(x)霓虹(n)情愫(s)绛紫色(jing)(2) 朗诵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结束后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再次朗读。示例: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技巧:饱含深情,“你好”重读,“啊”上扬,“欢乐”重音,“精灵”上扬,拉长“你”“从不是”重音“邻近”重音渐高,“酣畅淋漓”重音“雕琢”“倾吐”重音;“衷心”重读,拉长四 研读文本 整体感知诗歌分哪几个层次来写的?概括每一层的大意。1-6节:描写云雀的身姿与美妙的歌声7-11

7、节:运用比喻和拟人正面赞美云雀12-14节:侧面赞美反衬云雀歌声完美15-17节:思考云雀歌声如此美妙的原因18-19节:人与鸟的对比反思人类的局限20-21节:将云雀作为人生理想追求 研读诗歌1.第一节中云雀如何出现的?明确:第一节,云雀来自于天堂或附近,倾泻而出的声音穿透天际而来。云雀的声音作为一种听觉“图形”开始从天堂的背景中渐渐浮现出来,云雀的歌唱声虽然无形无边界,却因为具有丰盛的乐音、激情和神秘色彩而极具吸引力,符合“图形”的特征,然而此时,其图形地位尚不明显。2.第二节中云雀有何特点?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向上高飞,像一团火云一样,在蓝天不停地边飞行边歌唱。读者的解读过程呈现空间画面

8、感,大地和深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云雀这个体型略似麻雀的小鸟,快速从背景中向上移动。云雀本身背部是花褐色和浅黄色,颜色并不鲜明,诗人将其描述成火云,那红色的、热烈的色彩与深蓝色天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其“图形”的焦点位置。读者眼中的云雀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虚拟的艺术形象。云雀娇小的体积、运动的状态、背景上方的位置、鲜艳的色彩,完全符合认知格式塔中对“图形”的描述。至此,读者的注意力已被云雀的“形”牢牢抓住。3.第三至六节中云雀形象有何有何变化? 明确:第三节,背景缩小为夕阳西下时所放出的“金色电闪的光明”和同样“明亮的云间”,云雀的“图形”地位仅仅依靠“浮游而又飞行” 的

9、运动轨迹来凸显,在这个画面中,“背景”以绚丽的色彩愈发引人注目,而云雀的前景化地位有所下降。第四节,背景转化为“淡紫色的黄昏”,云雀的“翱翔”逐渐与之“融合”,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渐渐消失在背景之中。此时,读者循着诗人描绘的路线,视野中已经渐渐观察不到云雀。第五节,“背景”再一次转变为“清澈的晨曦”,在清澈星辰银色光辉下,云雀的“明光”缩小到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第六节,云雀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退出画面,只留下歌声作为“图形”与整个大地与天空构成的“背景”鸣唱,产生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4.概括12节到14节诗歌的艺术手法?诗人将云雀的歌唱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优美音乐进行对比,反衬云雀歌声的无

10、与伦比。春日落下的雨声,对爱情与美酒的赞颂,婚礼的音乐,凯旋的歌声,一切皆不足以与云雀相比拟。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现实空间有着种种缺陷:花草不知感激,玫瑰花的香味过于浓郁,对爱情与美酒的称颂不够神圣,缺少希望,婚礼的合唱空洞夸张。反之,云雀形成的虚拟空间弥补了上述意象的一切缺点,因而超越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神圣、甜美而充满希望。自然界与人世间的音乐隐喻现实空间,而云雀的歌唱隐喻虚拟空间。5.概括15节到17节诗歌的内容及深刻蕴含?诗人开始以层层递进的询问来深思云雀之歌如此美妙的原因。第一问:是什么自然山川、是什么爱构成了快乐的源泉,可见诗人认为自然与爱是最美好的存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产生了交

11、叉点。第二问:是否因为对痛苦无感,苦闷的阴影不曾靠近。在虚拟空间中,没有痛苦、悲伤,没有遗憾和毁灭,现实空间中一切苦都是不存在的。在两问的基础上,诗人推测无论清醒沉睡,云雀对死亡定然有更深沉而真实的参悟。现实空间里人们对死亡通常充满了恐惧,而虚拟空间中,死亡是真实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死亡又是一种永恒,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才会拥有晶莹清澈的灵魂。这样的死亡观与他的另一首诗“On Death”是一脉相承的,即灵魂不死,死亡亦是一种重生。 6.概括第18节和第19节诗歌的现实意义是如何体现的?第18节和第19节,诗人详细描述了现实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痛苦:人们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有贪婪的欲望;

12、有憎恨、骄傲和恐惧;有泪水与哭泣。然而诗人并没有否定现实空间,消极地逃避到虚拟空间去,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存在,才能体会到云雀快乐的欣喜。可见,诗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辩证存在的,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而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7.概括第20节和第21节诗歌的隐喻意义?最后两节回应第8节对于“云雀是诗人”的隐喻,诗人希望自己以思想的明光唱出云雀般欢欣、饱含希望、超凡脱俗的歌曲,以换取整个世界的倾听,隐喻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起到教化世人、美化世界的愿望,这与雪莱的诗学观是不谋而合的。 难点升级1.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

13、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 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2.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

14、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的巨大力量。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被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3.致云雀是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 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 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15、。4.赏析以下诗句。(1)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明确:“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2) 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明确:“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3) 如何理解第12节“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时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形象?这三个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突出其音乐之美。(4) 如何理解第21节“熟知的欢欣”的含义?明确: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又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5.请结合有关诗句对本诗中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一处明喻,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