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433119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四)(解析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信息本身不是与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但信息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的机壳内这一事实,却使我们容易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这些信息已经内部化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人的大脑中放置一个体积超级小、容量却惊人大的存储了海量信息的硬盘,那么我们是否会认为该大脑的记忆中就已包括了该硬盘内的内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该大脑还需要额外的心智努力,以便打开脑机接口的开关,进入硬盘内容的目录树,然后按照一定的思维流程寻找相关信息。而该硬盘中的大多数内容

2、,在未被激活的状况下,依然处于主体的意识生命之外。那么,如果我们将人类用自己的脑力在信息档案库中搜寻信息的工作,全部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是否可以说其具有了记忆力?关于此问题,原则上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应怎样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对此,或许不少人会想到搜索引擎技术。但从根本上看,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由具有各种感官、各种欲望与各种记忆的人类在使用此类技术,搜索引擎所记录的搜索数据,是不能脱离整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我们当前所需要的技术,却恰恰是要让其取代人类、自己去搜索信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求助于现有的搜索引擎技术,通常是在缘木求鱼。对于怎样让人工智能去

3、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这一问题,一种看似更为复杂却实质上更有希望的解答方式是: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化版的机器意向性系统,将记忆能力作为其中的一项子能力。该系统需要具备的别的子能力将至少包括意图产生能力、内时间排序能力和基于经验的语义推理能力。人工智能也需要与人类一样,在一定的意图的驱使下进行信息检索,因为这才是使检索行为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意图可能是基于某些先天要素,比如维持人工智能自身的能量水平,而这又取决于人工智能系统自身的电池容量等先天因素等,也可能是基于某些后天的需要,比如满足用户递交给人工智能系统的某些要求等。人工智能需要对其运行历史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编号与排序。这种排序必须符合“

4、内时间”原则。换言之,排序的结果需要根据系统的内部信息处理的方便性进行调整,而不能单纯取决于相关事件发生的外部时间坐标。为阐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个人类心理世界中的与之平行的例子。我们的记忆会根据事件的重要性,“歪曲”过往事件的时间坐标。比如,一个老兵回忆他在某次战役中的生死经历时,这一过程虽然可能在物理时间的意义上只占据了十分钟,但其心理权重却似乎像是一年那么长。这种“歪曲”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整理方面的便利,因为记忆主体可以通过这种“歪曲”,对与那次战斗相关的记忆档案加以扩容,以便增加更多的信息细节,有利于日后的信息调取。显然,这样的能力对人工智能也是很有价值的。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人类往往根据

5、关键词所提供的网络结构进行信息追索。不过,这样的网络结构本身必须能够根据经验进行后天修正,否则其检索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上述这些能力的模拟能力。然而,从哲学角度看,不进行此种对记忆的模拟,智能的本质特征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最少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的系统适应性就不能实现。因为,缺乏记忆的系统所能做的,只能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全部摊在纸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并且会因为无谓的信息搜索浪费大量资源。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应重视记忆这一重要维度。(摘编自徐英瑾记忆展现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6、项是()A作者认为,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而言,让现有的搜索引擎真正取代人类去搜索信息,是很难办到的。B人工智能要完成人类搜索信息的工作,记忆能力必不可少,此外,它只需具备意图产生能力等三种能力即可。C基于某些先天要素和后天需求而产生的信息检索意图,是人工智能检索行为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动力。D从“记忆”这个系统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人类复杂心智能力的模拟能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假设反推法与因果分析法,论证了大脑需要额外的心智努力,才能按照一定的思维流程寻找相关信息。B第二段阐述人类运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内容,是为了证明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

7、借助现有的搜索引擎去搜索信息。C第五段以一个老兵回忆某次战役中的生死经历的事例,阐明了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内时间排序能力。D最后一段从哲学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对记忆的模拟的必要性,提出人工智能发展要重视记忆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说人的大脑中放置了硬盘就拥有了硬盘内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若不被激活就不能成为记忆。B在人类心理世界中,人们对往事的记忆会“歪曲”,心理权重会向过往事件倾斜,时间也会被有意拉长。C记忆系统是人工智能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以最少能量投入获得最大系统适应性的关键。D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发展到可模拟人类复杂心智能力的程度,就能实现对当今人工智能甚至人类

8、的超越。【答案】1B 2A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它只需具备意图产生能力等三种能力即可”错误。由原文“该系统需要具备的别的子能力将至少包括意图产生能力、内时间排序能力和基于经验的语义推理能力”可知,原文说的是“至少包括”,“只需三种能力即可”和“至少三种能力”意思不一样。故选B。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论证了大脑需要额外的心智努力,才能按照一定的思维流程寻找相关信息”错误。第一段用假设反推法与因果分析法,论证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信息本身不是与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9、能力。A.“因为这些信息若不被激活就不能成为记忆”错,以偏概全。由原文“而该硬盘中的大多数内容,在未被激活的状况下,依然处于主体的意识生命之外”可知,原文说的是“大多数”,而不是“全部”。B.“人们对往事的记忆会歪曲”错误。由原文“我们的记忆会根据事件的重要性,歪曲过往事件的时间坐标”可知,原文说的是对“重要过往事件”歪曲,而不是“过往事件”。D.“一旦就”错误,说法绝对,“对人类的超越”于文无据。由原文“但从根本上看,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由具有各种感官、各种欲望与各种记忆的人类在使用此类技术,搜索引擎所记录的搜索数据,是不能脱离整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我们当前所需要的技术,却恰恰是要让

10、其取代人类、自己去搜索信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求助于现有的搜索引擎技术,通常是在缘木求鱼”可知,原文没有说“对人类的超越”。故选C。评卷人得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秀华的专访,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的重要意义。新华网: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张秀华:科普法在20年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

11、我国科普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建立起大众参与、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同时,科普法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化的科普工作,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无论是基础设施、活动的丰富性还是科普主体对科普活动的重视程度都有很大进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提升为2020年10.56,从这个涨幅也能看出科普法切实助力提升了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新华网:当今提出科普法修订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张秀华:在科普法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科普法治体系与科普社会化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科普主体“谁来干、干什么、如何干好”等问题以及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科普人

12、才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升,产业化科普结构较为单一,新媒体传播内容和形式需要拓展等。同时,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主体协同,协同组织管理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科普法的文本本身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对科普法的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修订科普法意义重大,既必要又紧迫。新华网:科普法修订过程中应当基于怎样的思想和宗旨?张秀华: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要调整科学普及的定位问题,从法律的定位上,应体现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两翼理论”。第二,要强

13、化科学普及的功能,在大科学观下重新理解科学与科普,实施大科普战略。第三,在科普法修订的原则上,必须明确依托科学普及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紧紧依托现代科学教育和产业化的工业、农业、商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及其场域,从而避免科普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第四,鉴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互动互释的内在关系,客观要求“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践相融合,进而提升实践主体的“双重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第五,需要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普及中的引领作用,改变以往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科普结构。第六,应注意拓宽科学普及的路径,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和法律规范,对互联网、自媒体这些科普新渠道进行更好的组织管理。第七,我们

14、在科普法的修订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科普主体的责任,在表述上区分出强弱规范,使科普组织更好地发挥协调组织的职能作用,切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来共同推进科学普及这项事业。第八,通过科普法的修订处理好我们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法法衔接问题。新华网:科普法中对科学普及的定义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科普观念?张秀华:科学普及是可以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的,我们必须站在大科学观的立场上,不但注重实证主义学派“窄的科学”理解下所强调的科学教育,还要促进人文主义学派倡导人文精神的“宽的科学”理解之下的科学传播。从而,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机统一起来。严格上讲,科普法并未以定义的方式给科学普及下一个定义,但是科普

15、法明确了科学普及的目的、性质,指出科学普及是一项工作、一项活动,而这项活动的内容和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这四大要素。如果一定要界定科学普及,我更倾向于将科学普及定义为以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文化建设过程,是全员参与的科学技术的大众化、社会化行动。所以,我们需要从大科学观的角度理解科学,这样我们对科学普及的理解、对科学普及这项工作的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修订科普法的时候应突出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只有发挥科学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直接关联起来,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实现科技向善的目的。也只有在大科学观下来理解科学普及,我们才能够实施大科普战略,推动科普社会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一个大科普格局。新华网:科普法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与其他关于科普政策文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张秀华:在现在的法律体系里面,科普法以法律的方式来确保怎样的科普行动是恰当的,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现行的科普法是一个具有“强引导”“弱规范”功能的法律制度文件。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它具有参考性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