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5821170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训练书序(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书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

2、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

3、,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文章引自名家精译,有删节,中华书局2007年版)【注】沈君:沈炼,即文题中的青霞先生,明嘉靖年间名臣。馘(gu):被杀者的左耳。阃寄:被委以军事重任。裒(pu)辑:搜集、编辑。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诋宰执诋:斥责B以恣敌之出没恣:任凭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遗:留下D而作之忾也忾:愤恨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炼为人刚直,

4、被权臣构陷,曾遭遇贬谪而携带家小远赴塞上,但他仍然为国事担忧,关心民生疾苦。B沈炼死后,他平生所作诗文被门人刊刻传布,本文作者茅坤应沈炼儿子的请求为青霞先生的文集作序。C沈炼以直谏闻名,以诗文抒发悲忧天下的情怀,他的诗文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多有讥刺,最终引来杀身之祸,D茅坤将沈炼的遗作与屈原的离骚等著作相提并论,认为沈君的文章符合古人“中声”的要求,给予了极高评价。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之既白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不赂者以赂者丧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翻译文中画线

5、的句子。(1)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2)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5试列举沈炼远赴塞上所见的诸多乱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平仲文集序明刘基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故理明而气昌,玩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而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6、。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馆、泰山梁甫之役,与秦始皇帝无异。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

7、,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其文与诗,追汉唐矣。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轶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

8、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于后也。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期之。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玩其辞,想其人玩:品味、研究B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侈:奢侈、侈靡C上轶汉唐与宋轶:超越、超过D而举昔人之大以期之期:期待、期许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理无所驾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知德而闻道者也而君畏匿之C与秦始皇帝无异与万化冥合D耀于前而光于后也不能容于远近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

9、驾”,说明理、气不可偏废,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D刘基提出“理气说”,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

10、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参考答案:1C2D3B4(1)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2)沈君已经辞世,然而海内的官员大夫到现在谈到他,没有不鼻子发酸流下眼泪的。5将领们面对敌人的内犯束手无策;有将领割下阵亡者和“野行者”的左耳邀功请赏;到处是百姓因亲人失去痛哭的惨状;百姓们没有可以控诉呼吁的地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遗:舍弃。句意:然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删掉它们。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沈炼的文章符合古人中声的要求”错误,文章最后一段的原句是“岂皆古之中声也哉”,这是

11、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难道这些都是古代的合乎音律的诗歌吗”。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递进关系,而且;连词,转折关系,却。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就没有过失。/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B.均为主谓间取独,不译。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C.介词,跟、和;连词,和。句意:苏轼跟友人乘船在赤壁下泛舟游玩。/你可也知道这水和月吧?D.介词,因为;介词,用、凭。句意: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用侍奉秦

12、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未几”,不久;“故宰执之仇君者”,定语后置句式,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报罢”,被罢官。(2)“没”,死;“荐绅”,官员;“涕”,眼泪。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可知,将领们面对敌人的内犯束手无策;由原文“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可知,有将领割下阵亡者和“野行者”的左耳邀功请赏;由原文“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可知,到处是百姓因亲人失去痛哭的惨状;由原文“无所控吁”

13、可知,百姓们没有可以控诉呼吁的地方。参考译文: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

14、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

15、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6B7C8C9汉兴/一扫衰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