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794049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1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一方面它承担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是“工具和技术”的任务,要探讨的是“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今,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工具和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起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产生探究的兴趣也就成了本课的重要任务。本课从让学生举例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进而说一说生活中用过的工具和技术。

2、探索环节创设的生活情境是“取核桃仁”,取出核桃仁的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出核桃仁,二是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这里面既包含了对工具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也包含了对完成任务的经验、操作使用工具的技巧等的积累和改良。学生从不用工具,到选用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三个层次来完成任务。在体验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分析生活常见工具,再进行比较、评价,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列举很多具体的工具和技术,但要分析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时,就会感到很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更多时候只关注二者中的其一,只觉得一个工具好用,而容易忽略背后工具的发明需要技术的支撑。使

3、用同一工具,新手和熟手之间也存在经验上的差异,这种技术上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工具的使用效果。当然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评价,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l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科学探究目标l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使用工具,并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科学态度目标l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使用工具并取出核桃仁。在体验

4、中感受使用工具和正确选取工具的重要性。难点:在活动中进行正确评价,并认识到工具和技术的联系(异同点)。【教学准备】学生:核桃(较硬少缝)、核桃夹、羊角锤、木棍、轮子、砖头、扳手、老虎钳、螺丝刀、任务单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 聚焦:工具和技术的关系(6分钟)材料准备:部分简单工具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等1. 出示图片(石斧)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工具吗?石斧。远古时代,为了砍伐木材,人们利用石头打磨成斧头,方便砍伐。这样的工具现在还用吗?为什么?预设:材料不合适、太笨重、不够锋利等等。2. 随着技术的发展,斧头又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出示(青铜斧、铁斧)。3.为了方便我们

5、的使用材料在改变,工具也在革新。3.举例:生活中你用过什么工具和技术?用他们来做了什么?预设:列举工具和使用方法 列举某项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等等)二、 探索:勇闯核桃关(28分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用工具和技术,有信心吗?任务:取出较完整的核桃仁第一关:核桃徒手开 1.出示主角(核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不同任何工具,借助身体力量能取出核桃仁吗。哪些方法可以呢?2.是的,可以用手捏、压,用脚踩等等。.温馨提示:为了安全卫生,科学课堂不建议用牙齿咬的方法。大家快试试吧!请把效果和感受记录在表格中。3.通过尝试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核桃太硬了

6、,看来不用工具,不仅费时费力,手脚疼痛,还打不开核桃呢。第二关:勇士工具开1.请任选一些工具,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取出较为完整的核桃仁,将看到效果和感受记录下来,说说你的发现!2.温馨提示:在使用工具中,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3.学生汇报。(突出评价的语言简洁:是否省力、是否费时、是否操作方便、是否安全等,可边演示边讲解)选择工具使用方法效果和感受(用力情况、操作、用时、完整度)木棍敲击、碾压用大力,碾压不容易,碎,费时砖头砸稀碎,危险,不干净,费力羊角锤(小)砸、敲击用力要均匀,有部分碎块,省力省时玩具轮胎敲击没有用处螺丝刀敲击危险,用大力,碎块明显,费力扳手敲击危险,用大力,碎块明显,费力老虎钳

7、夹碎用力较小,但碎块明显,省力播放视频23.预设发现:不同工具使用的效果不同,砖头、羊角锤等,通过敲、砸的方法可以取出核桃仁,力气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同时采用不同工具,可以起到不一样的效果。总结:使用工具,确实容易许多,但是这些工具不一定完全适用,有时不太省力或不太安全。由此可见,工具的选择很重要。4.你知道生活中有没有更好的取出核桃仁的工具呢?预设并出示:核桃夹第三关:勇士完整开1.使用核桃夹并取出核桃仁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操作技巧和新的发现!播放视频3预设:夹的方法、取的技巧、用力的方法总结:看来啊,要省时省力地要取出完整的核桃仁,不仅需要专业的工具,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

8、验。工具的使用也需要技术的支持。探索活动二:生活中的工具 除了核桃夹,生活中还有很多工具,你知道这些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怎么用?有什么便利吗?出示图片: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三、研讨(预设:4分钟)1.通过今天的体验和讨论,你觉得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预设角度:是否省力、是否省事、是否安全2.用过体验,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适用在不同的场合。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板书设计】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优先保证清晰

9、度放大倍数 工具技术【作业设计】1. 下列最佳取出完整核桃仁的工具是( )A. 羊角锤 B.核桃夹 C.木棍 D.螺丝刀2.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一件工具只有一种使用方法 B. 不同的工具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技术C. 同一个任务中只能使用一个技术D. 工具的使用不需要技术的支持2.斜面 【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工具和技术”及其联系有了一些认识。这一课例缩小视角,开始聚焦到一种工具的研究。本课重点研究的是斜面作为一种工具在搬运物体过程中的作用。聚焦板块,通过图片观察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斜面的概念,为探究做好铺垫。探索板块,首先学生通过用塑料槽从上至下搬运石块、水

10、的活动,建立起斜面可以省力的直观认知。再通过用工具测量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之间力的差异,对比数据建构斜面省力的认知。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可以发现,不管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搬运,利用斜面比直接搬运都要省力。正因为斜面可以省力,所以对斜面的应用出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科书拓展部分列举了许多斜面应用的例子,既是巩固学生对斜面作用的认知,又进一步凸显了“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和变化”这一单元大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斜面并不陌生,公路上的斜坡、商场的斜坡式自动扶梯都是学生熟悉的。虽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这些工具有认识、有了解,但还不知道这些工具和斜面有关,学生对斜面作

11、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斜面作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认知,还是十分欠缺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3.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与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塑料板搭建斜面

12、,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斜面测试记录表。小组:塑料槽、石块(有大有小)、水、盛水的瓶子、水槽、测力计、带钩的木块、抹布、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认识斜面(预设4分钟)1. 出示竹筒引水的图片和诗句。提问:这是什么?竹筒起到了什么作用?揭示概念:像这样倾斜放置的竹筒我们可以称它为“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追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斜面?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汇报,教师点评。二、探索:模拟测试(预设25分钟)活动一 搭建斜面滑道进行模拟测试教师出示任务,学生读一读。任务1: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模拟古人搬运

13、物品。任务2:用几段塑料槽搭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出示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谈话:为了评价完成任务,通常我们都会设立一些指标,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操作的难度,等等。在将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到底处B的任务中,我们可以设定哪些指标?集体交流后,确定把“是否完成任务”和“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作为实验的评价指标。教师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体验。活动二 搭建斜面模拟搬运物体教师介绍任务。任务3: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任务4: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师

14、提示:保持斜面干净、顺滑,减小阻力。沿斜面拖动时,尽量用力均匀。拖动的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指针通常停留在哪里,做好记录。三、研讨:斜面的作用(预设8分钟)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1. 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记录,围绕记录进行研讨并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设问:如果没有斜面,我们把物品从A点搬到B点来会怎样?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任务活动中的用力情况并得出结论。对比任务3和任务4,哪一种搬运方式更省力?汇总各小组情况,达成共识。2. 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回忆前三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小组讨论后进行回答。小结:斜面可以帮助我们搬运一些物品,并且具有省力的特点。四、拓展(预设3分钟)教师出示刀的图片,提问:同刀的哪个地方是斜面的应用,作用是什么?小结:刀、斧、剪刀、指甲剪这些工具的刃都是斜面,使用起来省力。出示更多的图片(螺丝钉、车库出入口等)学生说说斜面在这些地方的具体应用。【板书设计】2.斜面斜面可以省力【作业设计】1.生活中有许多斜面,下面没有利用斜面的是( )A盘山公路 B.水渠 C.汽车方向盘 D.桥的引桥2.对于斜面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斜面无论是向下搬运物体还是向上搬运物体都需要用力 B. 斜面不仅可以省力还能节省搬运的距离 C. 螺丝能轻松的转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