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357527455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材料一: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玉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谓靖郭君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请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

2、。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选主、萃渊薮。”此之谓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材料二: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

3、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孟尝君A待客B坐语C而屏风后D常有侍史E主记君F所与客语G问亲戚H居处。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4、.食客,指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过秦论中列举的战国四公子都好养食客。B.臧否,指善恶。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否”意思相同。C.比,指比较。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D.遇,指对待、待遇,和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靖郭君在执掌齐国大权后,想要在薛建城,门客以海鱼作比劝阻他,他听从了门客的意见。B.孟尝君田文曾劝说父亲养士,自己继承爵位后也散财招揽士人,投奔他的人包括各诸侯国的游说之人及犯罪逃亡者。C.靖郭君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他的庶子

5、,因为智慧谋略超人,深受门客推崇,在靖郭君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因此孟尝君名重天下。D.孟尝君曾与门客在夜里一起吃饭,其中一位门客看不清孟尝君的饭食,以为饭食不等,准备拂袖而去,孟尝君拿自己的饭给他看,客人惭怍,自刎谢罪。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4分)(2)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4分)5.司马光对待孟尝君养士持有的态度和司马迁有所不同,司马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此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清)赵翼只为

6、名心鉥肺肝,纷纷梨枣竞雕刊。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回大海澜。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地看。注释:鉥sh:导,引导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后来用“擎天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诗人认为众人因名利之心引导思想,故纷纷竞相刊印诗集,期望能扬名立万,导致了诗人泛滥。诗人对此持怀疑批判态度。B.颔联诗人用连续问句,表明众人皆如恒河沙一般,谁能力挽狂澜谁就能脱颖而出,诗人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持赞赏钦慕的态度。C.颈联表明时代更迭延

7、续之久远,后代年份应远超今朝以前的年份,因而诗人认为当下的诗人名垂青史比前人更加困难。D.尾联表明诗人对诗歌难以传世的悲痛与无奈,但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在此情形下更应担起时代重任。7.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与季羡林对话时说到:“清代赵翼诗:如何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是何等地沉痛和无奈!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请从本诗中分析,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文化身份的命名者”的时代重任,创作出传世佳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

8、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哀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3)六国论中表明诸侯向秦国奉送越多,秦国对其侵略越急迫的句子是:“_,_。”(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

9、须极言规谏。”(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材料二:田表圣奏议叙苏轼故谏议大大、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益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谊虽不遇而其所

10、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

11、谏。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含义不同。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以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

12、发挥作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4分)(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4分)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重简王明府杜甫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梁难。【注】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冬,杜甫避乱成都期间,此时诗人衣食不足。重简:是因上一首诗寄给王明府后,没有回音,故杜甫再寄一首诗以求援。王明府:县令王潜,杜甫

13、的朋友。明府:唐代对县令的美称。薄寒:微寒。楚辞九辩:“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中人:伤害人。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连用两个疑问句,抒写了诗人对云开雾散、雨过天晴的渴盼。B.颈联运用反问,抒发了诗人因穷困之状未得改善而产生的愁苦之情。C.尾联议论鸿雁谋稻粱之难,意在引起王明府对诗人生活之难的关注D.这首诗基调沉郁顿挫,将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悲”具体化了7.“冬来只薄寒”一句看似无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登岳阳楼中“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

14、景色宏伟奇丽。(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_,_。”(3)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光洁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附:参考答案(一)1.CEG由整句大意可知,句中的事件是在孟尝君与客谈话中发生的,故第一处应在“坐语”后断开,“侍史”是指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在句中做宾语,故应在“侍史”后断开,“所与客语”为所字结构,做宾语成分,应在其后断开。2.B本文中的“臧否”指善恶,而“陟罚臧否”中的“臧否”指褒贬,意思不同。3.C由材料一第一段末可得知,孟尝君因养士而名重天

15、下,并非因为智略过人。4.(1)如果因为这失去了齐国(的权势),即使使薛地城墙抬高到天那么高,哪里有足够(用来)倚仗的地方呢?(“苟”(副词,表如果)、“隆”(使用用法,使抬高)、“庸乎”(固定句式,哪里呢)各1分,大意1分。)(2)孟尝君在薛城,招揽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有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到孟尝君门下。(“招致”(招揽,收罗),“归”(归附),“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1分。)5.反对批判态度。原因:贤德的君子养士应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孟尝君养的士人不分智愚与好坏,他靠着盗用国库的薪俸、盘剥老百姓来收养他们,实质是为了结党营私,致使其居所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态度1分,原因2分(答出不为百姓而为己1分,所收养士人不分智愚好坏1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