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5647941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4.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2张+统编版必修下册(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一件事:“晋人、秦人围郑。”但是晋、秦为何围攻郑国?郑国又是如何化解危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左传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左传的经典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入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了解作者p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p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p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传p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2、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p左传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做了深刻生动的记述。左传的文学性p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p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有条理,叙述精准,详略得当、简洁;写人精简,委婉有致,人物栩栩如生。常常是几句话,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3、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如通鉴纪事本末。史书体例典志体,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如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史实,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

4、,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

5、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氾南。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应该是“于晋无

6、礼”。以,因为,连词。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贰从属二主。军名词作动词,驻军。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师 军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已 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是指示代词,这。寡人君王自称。许答应。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既已经。敢 敢,冒昧地,岂敢

7、。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越 越过。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 使动,使灭亡。陪增加。厚 厚,用作动词,变雄厚。薄薄,变薄弱,削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资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为给予。赐 恩惠。朝在早晨。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济渡

8、河。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应该是“有何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东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 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唯表示希望,祈请。阙侵损,削减。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说 通“悦”,高兴。盟结盟。戍 守卫。敝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微 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因 依靠。损害。易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9、。吾其还也。”亦去之。不仁判断句,这是不仁义的。与结交,同盟。知 同“智”,明智。代替。其武 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全文脉络一、秦、晋围郑二、烛之武临危受命三、烛之武退秦师四、晋军撤离郑国重点研读第三段,梳理一下烛之武的游说层次,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劝退秦君的?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p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p仿佛置身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自然可以引起好感。p以退为进,欲扬先抑第二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p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p措辞委婉而谨慎,并未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

10、两国这一事实,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p分析厚薄,阐明利害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p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p如果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可能会引起反感;于是换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的种种好处。当然,前提条件就是放弃进攻郑国。p分析厚薄,阐明利害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p指出秦晋、两国的历史矛盾,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p再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会进犯秦国。p离间秦晋,瓦解联盟游说思路一、秦国立场,引起好感二、亡郑利晋,于秦无益三、存郑无害,东道有主四、晋君无信,壮大有祸“利”“害”二字做文章!补充资料天

11、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东莱左传博议(节选)结合全文,仔细品读第二第三段烛之武的对话,说说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1.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

12、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烛之武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烛之武3.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1.有人说,第一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却为后文烛之武说服秦君,破坏秦、晋联盟埋下了伏笔,请谈谈你的理解。伏笔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伯围郑并无直接的利害关联,更像是“助攻”模式

1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军分驻两地,并未真正联盟,其间有隙可乘。为后文秦晋联盟瓦解埋下伏笔;为后文烛之武能够单独面见秦君,晓以利害埋下伏笔;也进一步暗示了秦晋联盟并非坚不可摧。2.除了精妙的伏笔与照应之外,本文高超的叙事艺术还体现在情节的波澜起伏以及内容安排的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本谈谈你的理解。波澜起伏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起)佚之狐推荐,有一线希望(伏)烛之武推辞,郑国又危险(起)郑伯自责,救国出现生机(伏)秦国退兵,子犯建议攻打(起)晋公讲道理,郑国解危亡(伏)详略得当略: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结果只作简略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前的准备,“夜缒而出”后郑国君臣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的,秦

14、国君臣又是如何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更是只字未提。详:重点表现烛之武是如何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些句子蕴含着先秦时期的重要价值观念,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做适当点评。先秦价值观念p以其无礼于晋 p且贰于楚也p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p失其所与,不知p以乱易整,不武。为国以礼忠诚不二仁义明智信守道义思辨看待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是以利而合、因利而分,在“利”“害”面前,“礼”“仁”“治”“武”又具有相当的虚伪性。总结全文本文的动人之处:1.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气概;2.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联军的魅力;3.左传注重伏笔照应、讲究波澜起伏,注重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