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35607615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上高中数学试讲真题1. 【简答题】1.题目:等差数列2.内容:略3.基本要求:(1)讲清等差数列的概念;(2(江南博哥)讲解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4)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的能力。3.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难点: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堂初始,教师在课件上呈现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问:自下而上第50层放几支?放88支铅笔的是第几层?由此导入新课。(二)探索新知环节一:初步感知教师PPT展示题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 0, 5,10,15, 20。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 kg): 48,53,58, 63。要求学生观察,教师提问:你能从中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归纳和概括:以上三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

3、常数(即:每个都具有相邻两项差为同一个常数的特点)。教师由此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教师提问:根据等差数列定义,你能发现等差数列的那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对于数列an,若an-an-1=d(d是常数),n32,ni 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若d=0,则该数列为常数列。环节二:认识等差中项教师提问: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 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4、根据定义,学生得出结论:由于a,A,b组成了等差数列,因此A- a=b- A,因此可以得出。此时教师指出,A叫做a,b的等差中项。教师出示数列: 0,5,10,15,20.,要求学生观察数列,结合等差中项的概念,提问:你能从中发现那些特点?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环节三:认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提问:假设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为d,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每一项?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首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到a2-a1=d ;a3- a2=d.an-an-1=d; a2=a

5、1+d ; a3 =a2+d=a1+ 2d .依此类推,可以得出首项是a1,公差为d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三)巩固练习教师选取教材中的3个例题,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练习。(四)课堂总结提问学生:学习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收获,进行总结梳理。(五)布置作业1.基础作业:做课后习题;2.拓展作业:上网查询有关等差数列的数学故事。板书设计:2. 【简答题】1.题目:正弦定理的应用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把握重点;(2)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3)授课思路要具有条理性、注重师生互动;(4)合理板书,字体清晰

6、,并与讲解相结合。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边长与对应角度正弦值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诸多几何问题。2.在运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3.体验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牢记正弦定理一般公式,并能够熟练应用。2.难点: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其中一条边,你能解这个三角形吗?引出正弦定理,那么正弦定理还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正弦定理的应用。(二)探索新知环节一:回顾旧

7、知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是正弦定理呢?预设: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这个公式表达形式的统一性、对称性,不仅使结果更和谐优美,而且更突显了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本质。环节二:正弦定理的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总结运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巩固练习教师大屏幕出示练习题,找两名同学板演,师生共同点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补充。(五)布置作业1.做课后习题第2题;2.查阅资料,正弦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调查报告。四、板书设计:正弦定理【试题解析答辩】1.正弦定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8、参考答案】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已知两角一边求边,一个是已知两边一角求角,当已知两角一边时,那么最终结果只有一种;若已知两边一角时,已知角是较大的边所对应的角,最终结果只有一个,注意取舍,若已知角是较小的边所对应的角,最终结果有两个。2.说说由正弦定理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参考答案】3. 【简答题】1.题目:三角函数的周期性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引导学生推导正余弦函数的周期;(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4)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函数的周期性,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

9、的周期。2.通过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3.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维方式,理解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方法,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并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难点:运用周期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情境: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周而复始的现象:如“日出日落”,“月亮的阴晴圆缺”等,数学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1.今天是周二,7天后呢?14天后呢?2.观察摩天轮的转动;3.观察大屏幕上一个周期函数的函数图象。问题:上面的几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通过前面三角函数线的

10、学习,我们知道每当角增加或减少2时,所得角的终边与原来角的终边相同,因而两角的正弦函数值也相同,正弦函数的这种性质叫周期性,不但正弦函数具有这种性质,其它的三角函数和很多的非三角函数也都具有这样的性质,这就是今天研究的课题: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二)探索新知环节一:归纳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引导学生思考:周期函数只有一个周期吗?从而得到结论:周期函数的周期不止一个。例如:2, 4, 6.和-2,-4,-6,都是正弦函数的周期。提问:周期函数有没

11、有最小的一个周期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得到函数是有最小周期的,进而得出最小正周期的概念:如果再周期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所以对于正弦函数我们就可以说: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2k(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2。类似的,余弦函数也是周期函数。2k(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2。环节二:例题讲解(三)巩固练习出示教材练习题第2题,课堂上先完成前2个。(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对于函数,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

12、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2k(kZ且k0)都是它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2。(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和第3题。四、板书设计:略【试题解析答辩】1.为什么要学习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参考答案】函数的单调性也称函数的增减性,它可以定性地描述一个函数在在给定区间内,函数值变化与自变量变化的关系。在一个给定区间内,f(x)随着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时,函数值也随着增大(或减小),我们就称f(x)在这个区间内具有单调性(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导数描述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可以描述成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单调性与导数应该

13、是属于导数的应用这一节课的教学,它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导数的定义、计算几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定义法来求解指定区间内f(x)的单调性,因此,在学习完本课之后,学生应该是可以体会到,用导数法来解决函数的单调性,它更容易得多,充分体现了导数应用的优越性。2.周期函数的性质有哪些?4. 【简答题】1.题目:数列的概念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根据实例,理解数列的概念;(3)设置小组讨论并适当板书。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列的相关概念,理解数列是确定顺序的一列数。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理解数列的概念,培养数学抽象能力,增强分析问题、

14、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维方式,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数列的相关概念。难点:理解数列是确定顺序的一列数这一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来猜。出示一列数:2,5,8,11,_。2, 4, 8, 16,_ 。学生抢答,教师点评。 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根据问题的意义,通过对一些数据按特定顺序排列的方法来刻画研究对象,由此引出课题数列的概念。(二)探索新知环节一:问题探究教师出示问题1.王芳从1岁到17岁,每年生日那天测量身高。将这些身高数据(单位:cm)依次排成一列数:75, 87, 96

15、, 103, 110, 116, 120, 128, 138,145, 153, 158, 160, 162, 163, 165, 168。环节二:总结概念提问:上面例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你能说一说什么数列吗,同桌之间讨论一下。预设1:这些问题都是确定顺序的一列数;师生共同总结:一般地,我们把按照确定的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第一个位置上的数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常用符号a1表示,第二个位置上的数叫做这个数列的第2项,用a2表示,第n个位置上的数叫做这个数列的第n项,用an表示。其中第1项也叫做首项。它们都是从第1项开始的。(三)巩固练习大屏幕出示两道练习题,判断能否构成数列,如果能,找出首项和第3项。学生自由抢答,教师点评。(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及时查漏补缺。(五)布置作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