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35606255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的教后记第四组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其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位父亲通过带领女儿登上高高的塔顶,看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生活的事实,从而教育他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一旦遇到坎坷,挫折,千万不能垂头丧气,有时以一种积极的立场,换一种思维往往会柳暗花明。女儿在父亲独具匠心的教育下,究竟获得了胜利。这篇课文在结构上突出:一个场景,两件事,一段结语。对于五班级的同学能较好地把握,能较好地读懂。因此,教学备课过程中,我借鉴了闻名特级老师刘云生老师这一课的教学实录结合本班同学实

2、际和学校课题试验进行设计,重点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温习学法,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三、品尝语言,理解含义1、从语句理解中初识启示的表层意思;2、从事例探究中感悟启示的深刻内涵;3、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启示的生活意趣。四、回来文本,感悟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单元学习方法,紧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教眼实施教学,引导同学在文本领件与生活事项中进行感悟文本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觉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的深刻内涵和指导意义。二、课堂实效本次教学过程思路清楚,针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纳了层层递进式的引导体会法,在预习反馈

3、中引导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用想象四字词的画面方法体会其意思,在文本领件的导读中和生活事项的回放中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一想象画面,把握内容在教学伊始,我先让同学说说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基于本组第一课的学习,同学基本能明白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1、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领悟从生活中得到哪些启示;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然后开始检查同学反馈预习效果,让同学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同学说的一点也不够简洁,只是对讲解并描述的两件事的陈述,缺少了对事情的概括表达。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得不让同学在课堂上重读课文,唤起回忆,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使其能尽量较简

4、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大约花去了五分钟读完课文,我再次引导同学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次的同学能较好地精练概括出文本表达的两件事,这让我有些欣喜。在同学练说之后,我又出示了幻灯,用填空式的方法援助同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我”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见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告知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两次窘境:一是 ;二是 ,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的教导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志气,最末走出窘境取得胜利的事实。这样,同学就有了一个较清楚的、完整的记忆。可通过这样一折腾,教学时间已经过了十五分

5、钟,后边还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确定是完不成的。但我想:这种引导将同学的思维激活,它训练了同学的概括技能、阅读技能,援助同学学会思索,同学掌控了方法,同时在把握内容中敲打关键词句,效果好。虽然费了一些时间我也在所不惜,我相信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同学肯定能较敏捷地运用。同学在明白文本的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同学通过选择课文中的词语填写短语的方法去想象文本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让同学掌控了生字新词,又让抽象的词语形象化,还让同学从画面出现的过程中落实了课标“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读要求,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在过去的词语教学中,我总是让同学通过、或参考教辅书让同学明白词语的含义。这种生硬的词语教学只能让同学死记硬背,

6、囫囵吞枣。同学难以活学活用,对于同学积累好词佳句好处不大。二品尝语言,感受含义我先让同学通过读课题初识通往广场的路有许多条,不仅仅是一条,继而抛出问题“为什么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呢?”让同学在文中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绕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的广场。”细细品读,同学读后明白了有蛛网般的街道通往城市广场的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缘由。紧接着我出示了两个幻灯一个是罗马广场的俯视图;一个是罗马广场的交通示意图。让同学感受“星罗棋布”和“如蛛网般”的含义,然后通过词语置换和列举的方法让同学明白了这两个词的用法“星罗棋布”一般用于点或面上的物体,像房子、

7、村庄、高楼大厦、湖泊、高山等;而“如蛛网般”一般用于线状的东西,像街道、马路、线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培育了同学理解语言文字的技能,又落实了单元的训练目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同学明白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缘由后,让同学理解父亲带女儿登塔看路的真实目的是教育孩子实现目标的方法“假如你发觉了这条路不能达到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一试。”这种方法在课上我引导同学简略地概括为“另辟蹊径”。在反复读父亲的教育的基础上,让同学默读课文,思索在生活中是如何另辟蹊径取得事业上的胜利,实现人生目标的?同学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在事项中的情感改变

8、,从而了解了历尽艰辛而不退缩的豁达乐观心态是受父亲小时侯对她的教育熏陶有着巨大的影响,感悟出:人只要有坚韧的意志,就可以不断战胜困难。这是“通往生活目标的路不止一条”的意志保障,这样的感悟让同学真确地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别灰心,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志气。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条的不断探究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胜利!三走进生活,感受真谛有一句古训:“理不远人。”当同学从文本中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我并让同学将这个道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于课堂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应当成为同学、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点,只有让同

9、学走进真实的生活,才能让同学的自悟得到丰满。课堂上同学感悟颇多,个个打开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地讲解并描述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生1:“前几天,下雨了,我们上学时常走的那条小路上很泥泞,无法走路,我们只好从另外一条大路来上学,虽然要多走一点路,但是不用在稀泥里踩了,而且也不会影响我们上学,这也说明通往学校的路不止一条。”生2:“我读过一篇猴子争桃的故事,讲的是一群猴子下山了,看到河对岸有一片桃林,又大又红的桃子让猴子们馋得口水直流。可是过河的独木桥只能让猴子们一只一只地过去,猴子们你争我抢,谁也没能过独木桥。这时猴王想用考试的方法让猴子们排队过河,可考了半天也没有考出个结果。一只猴子看见河边大

10、树上一根垂下的枯藤,于是攀上枯藤像荡秋千一样,荡过了河岸最先吃上了鲜桃,而其它猴子仍还在考试。我想这只猴子的故事告知我们通往对岸的路不止一条,就看你有没有上心去发觉。四、深化感悟,读写结合读书有两种境界:一是读书求甚解;二是读书不求甚解。前者对读的要求较高,简单读出自己的感悟,后者能读更多的书。这两者都不可缺,而对于文本的学习那么心须要求同学求甚解,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道理看似简约,通过文本的学习同学大致能理解,能掌控。但要让同学明白是怎样明白这个道理的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同学思索:“的确,实现目标的道路许多许多,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可以

11、另辟蹊径,考虑另外的道路。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实那么深刻。在课文中,的父亲是怎样悟出来的呢?”这样的引导其用意是让同学学会从自然中、从生活中、从事项中去感悟道理,让同学体会如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对本组的习作布局谋篇的训练做好铺垫。充分体会新课标读写结合的理念。真正落实“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的文本思想。同学明白了启示感悟的过程后,我并切入了话题或许,我们曾经拥有过换一种方式对待困难时,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或许我们曾经际遇过面对困难不知所措,悲观绝望的无奈;或许我们此时面对困难有自己的想法要诉说让同学述说自己的生活故事。这样的训练保持了同学的阅读爱好,切实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三、问题

12、追因1、缺乏制造同学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同学的性格行为,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心灵的净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将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人没有很好地把握方法上的“粗放”,求细,求全,求深,导致课堂容量较大,因此,造成时间不够。没有给同学留下与文本对话的机会。2、教学预设与目标达成存在肯定的差距。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紧扣“导读”目标进行预设,但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同学表述不够精练。这样就得引导同学进行理解概括,在这一环节经受了读文试说提炼的过程,费时较多,没有在一课时中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导致后边的教学内容又花了一课时才完成。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