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5319361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54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粉碎技术基本理论粉碎技术 (27)(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造造 粒粒(上上)1 概述概述2 聚结颗粒的形成机理聚结颗粒的形成机理21 概述概述(1)造粒定造粒定义义广广义义上上:将将粉粉状状、块块状状、溶溶液液、熔熔融融液液等等状状态态的的物物料料进进行行加加工工,制制备备具具有有一一定定形形状状与与大大小小的的粒粒状状物物的的操操作作。狭狭义义上上:将将粉粉末末状状物物料料聚聚结结,制制成成具具有有一一定定形形状状与与大大小的颗粒的操作。小的颗粒的操作。3(2)造粒造粒目目的的制制成成不不同同种种类类颗颗粒粒体体系系的的无无偏偏析析混混合合体体,有有效效地地防防止止团团体体混合物各成分的离析,如炼铁烧结前的团矿过程。混合物各成分的离析,如炼铁烧结

2、前的团矿过程。减减少少粉粉料料的的飞飞尘尘污污染染,防防止止环环境境污污染染与与原原料料损损失失,如如将将散散状废物压团处理。状废物压团处理。改改善善粉粉粒粒状状原原料料的的流流动动特特性性,有有利利于于粉粉体体的的连连续续化化、自自动动化化操操作作的的顺顺利利进进行行,如如陶陶瓷瓷原原料料喷喷雾雾造造粒粒后后可可显显著著提提高高成成形给料时的稳定性形给料时的稳定性。4改善热传递效果和帮助燃烧,如立窑水泥的烧制过程。改善热传递效果和帮助燃烧,如立窑水泥的烧制过程。为了准确定量配剂和管理,如将药品制成各类片剂。为了准确定量配剂和管理,如将药品制成各类片剂。增增加加粉粉料料的的体体积积质质量量,便

3、便于于储储存存和和运运输输,如如超超细细的的炭炭黑黑粉粉需需制制成颗粒状散料。成颗粒状散料。改改进进产产品品的的外外观观,如如各各类类形形状状的的颗颗粒粒食食品品和和用用作作燃燃料料的的各各类类型型煤。煤。将将物物料料制制成成理理想想的的结结构构和和形形状状,如如粉粉末末冶冶金金成成形形和和水水泥泥生生料料滚滚动制球。动制球。5降降低低有有毒毒和和腐腐蚀蚀性性物物料料处处理理作作业业过过程程中中的的危危险险性性,如如烧烧碱碱、铬铬酐类压制成片状或粒状后使用。酐类压制成片状或粒状后使用。控制产品的溶解速度,如一些速溶食品。控制产品的溶解速度,如一些速溶食品。调调整整成成品品的的孔孔隙隙率率和和比

4、比表表面面积积如如催催化化剂剂载载体体的的生生产产和和陶陶粒粒类类多孔耐火保温材料的生产。多孔耐火保温材料的生产。防止某些生产过程中的结块现象,如颗粒状磷胺和尿素的生产。防止某些生产过程中的结块现象,如颗粒状磷胺和尿素的生产。适应不同的生物过程如各类颗粒状饲料的生产。适应不同的生物过程如各类颗粒状饲料的生产。62 聚结颗粒的形成机理聚结颗粒的形成机理(1)固体颗粒间引力固体颗粒间引力 范范德德华华力力、静静电电力力和和磁磁性性力力。这这些些作作用用力力在在多多数数情情况况下下虽虽然然很很小小,但但粒粒径径小小于于50m时时,粉粉粒粒间间的的聚聚集集现现象象非非常常显显著著。这些作用随着粒径的增

5、大或颗粒间距离的增大而明显下降。这些作用随着粒径的增大或颗粒间距离的增大而明显下降。7(2)可自由流动液体产生的界面张力和毛细管力可自由流动液体产生的界面张力和毛细管力 液体在颗粒间的存在状态液体在颗粒间的存在状态决定决定于于液体的加入量液体的加入量摆动状态。液体以分散的液桥连接颗粒,空气成连续相;摆动状态。液体以分散的液桥连接颗粒,空气成连续相;链素状态。液体桥相连液体成连续相,空气成分散相;链素状态。液体桥相连液体成连续相,空气成分散相;毛毛细细管管状状态态。液液体体充充满满颗颗粒粒内内部部空空隙隙,仅仅在在粉粉体体层层的的表表面面存存在气液界面在气液界面(颗粒表面还没有被液体润湿颗粒表面

6、还没有被液体润湿);浸浸渍渍状状态态。颗颗粒粒群群浸浸在在液液体体中中,液液休休充充满满颗颗粒粒内内部部与与表表面面,存在自由液面。存在自由液面。9粒化的形成粒化的形成过过程程“粒化核粒化核”的的产产生生:相相邻颗邻颗粒粒间间的液体拱的液体拱桥桥,这这种并不十分种并不十分紧紧密的凝聚体密的凝聚体结结构构为为“粒化核粒化核”。凝聚物的凝聚物的长长大大:由于碰撞作用由于碰撞作用这这些些“粒化核粒化核”将粘将粘结结成成为为更大的凝聚体。更大的凝聚体。颗颗粒的球化整粒粒的球化整粒:粒化机粒化机转动转动,粉料与凝聚体随升降,粉料与凝聚体随升降产产生的落差逐生的落差逐渐压渐压实实,液体在液体在颗颗粒粒间间

7、隙中的毛隙中的毛细细作用加作用加强强,产产生生负压负压将将颗颗粒相互粒相互间间拉得更拉得更紧紧,使使细细粉料成粉料成为为具有一定大小与具有一定大小与强强度的度的颗颗粒再粒再经经干燥干燥处处理后,即成理后,即成为为粒化料,也称固粒化料,也称固结结成型。成型。10(3)不不可流动液体产生的粘接可流动液体产生的粘接力力高粘度液体高粘度液体 高粘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很小,易涂布于固体表高粘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很小,易涂布于固体表面靠面靠粘附性粘附性产生强大的结合力;产生强大的结合力;吸附于颗粒表而的少量液体层吸附于颗粒表而的少量液体层。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少量液体层能消除颗粒表面粗糙度,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少量液体层

8、能消除颗粒表面粗糙度,增增加颗粒间接触面积或减小颗粒间距加颗粒间接触面积或减小颗粒间距,从而增加颗粒间引力等。,从而增加颗粒间引力等。11(4)颗粒间固体桥颗粒间固体桥可溶性成分因溶剂蒸发而在相邻颗粒间结晶,将相邻的颗粒可溶性成分因溶剂蒸发而在相邻颗粒间结晶,将相邻的颗粒结合起来;结合起来;熔化的物质在颗粒间固化;熔化的物质在颗粒间固化;可能有某些成分在颗粒间熔融,随后凝固。可能有某些成分在颗粒间熔融,随后凝固。由于摩擦和能量的转换所产生的热,也能促使固体桥的形成由于摩擦和能量的转换所产生的热,也能促使固体桥的形成12(5)颗粒表面不平滑引起的机械咬合力颗粒表面不平滑引起的机械咬合力 纤纤维维

9、状状、薄薄片片状状或或形形状状不不规规则则的的颗颗粒粒相相互互接接触触、碰碰撞撞、重叠在一起时,形成相互交错并结合在重叠在一起时,形成相互交错并结合在起。起。机机械械咬咬合合发发生生在在块块状状颗颗粒粒的的搅搅拌拌和和压压缩缩操操作作中中,结结合合强强度度较大,但在普通造粒物过程中所占比例不大。较大,但在普通造粒物过程中所占比例不大。133 造粒方法造粒方法滚动造粒滚动造粒(1)滚动造粒机理)滚动造粒机理 粉料在转动着的圆筒或圆盘中翻滚时粉料在转动着的圆筒或圆盘中翻滚时遇到遇到粘结液,粘结液,由于由于附着于颗粒表面附着于颗粒表面液膜的表面张力,以及由于颗粒间的空隙减少而使颗粒进一步团聚的毛细作

10、液膜的表面张力,以及由于颗粒间的空隙减少而使颗粒进一步团聚的毛细作用力;粘结剂的粘结作用及干燥后结晶产生的固相拱桥作用,粒化用力;粘结剂的粘结作用及干燥后结晶产生的固相拱桥作用,粒化凝聚成粒凝聚成粒度大小比较均匀度大小比较均匀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团粒。的团粒。应用:常应用于玻璃配合料粒化工艺。控制粒化机尺寸、转速及倾角、应用:常应用于玻璃配合料粒化工艺。控制粒化机尺寸、转速及倾角、喷撒液体量以及温度喷撒液体量以及温度 14(2)滚动造粒设备)滚动造粒设备 与水平成与水平成2-6度的度的圆筒圆筒安放在托辊上,安放在托辊上,转速为转速为2-30rpm。含水含水5%的粉料从的粉料从1处

11、进入圆筒的混合区处进入圆筒的混合区2,然后越过环状盘,然后越过环状盘3进入成球区进入成球区4,粘粘结液由喷嘴结液由喷嘴5供给,供给,在出料端装有燃烧喷咀在出料端装有燃烧喷咀6,颗粒经过高温加热后,经过出料口的筛孔,颗粒经过高温加热后,经过出料口的筛孔7排排出。筒内温度从入口到出口端逐渐升高在出。筒内温度从入口到出口端逐渐升高在100-600之间,随着颗粒的之间,随着颗粒的长大和向出口端的移动,被逐渐干燥。长大和向出口端的移动,被逐渐干燥。15 粉料粉料在在旋旋转转运运动动的的倾倾斜斜圆盘圆盘中中由于与由于与圆盘圆盘之之间间的摩擦作用随着的摩擦作用随着圆盘圆盘旋旋转转上升,上升,在重力作用下向下

1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滚动滚动,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圆盘圆盘的的边缘边缘。在。在喷喷撤粘撤粘结剂结剂后,粉料在后,粉料在这这三个力作用下运三个力作用下运动动。颗颗粒在粒在圆盘圆盘内从很小的凝聚物逐内从很小的凝聚物逐渐长渐长大,大,成品最后从成品最后从圆盘边缘圆盘边缘溢出溢出16物料在圆盘中的分布情况物料在圆盘中的分布情况 部分部分:颗颗粒即将粒即将结结束成束成长长并正在并正在进进入整粒和球化的区域;入整粒和球化的区域;部分部分:颗颗粒大量粒大量产产生并迅速生并迅速长长大的区域;大的区域;部分部分:投入粉料和没有投入粉料和没有长长大的小大的小颗颗粒混粒混杂杂的区域。的区域。物料在物料在圆盘中的分布情况中的分布情况THE END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