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35318660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2、 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重难点: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

2、,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2、知识准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以下几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2)、论点是作

3、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3)、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审清题目。有的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的题目本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议论文,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它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第二、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第三、提炼归纳。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将就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

4、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阅读议论文,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的。(5)、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1)论证

5、方式:立论、驳论(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一)、布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作者从哪几个

6、方面来证明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二)、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其概念不太清晰,可先着重解决题一和题二)三、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一)、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2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自然段)第一层:(34自然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二层:(5自然段)不

7、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自然段)一层:(句)提出分论点。二层:(句)从道理上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句是从反面论证,、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三层:(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第句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句,从而也证明了第句的论点。四层:(句):、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都依赖怀疑精神做学问,对文化建设起的巨大作用。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二)、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

8、理论据。(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讨论并归纳: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道理论据: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三)、学生自主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四、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

9、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五、布置作业:1、整理本文的阅读提纲;2、完成课后习题。第二课时一、 导语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二、 学习论证方法:1、 复习相关知识:(见上一课时“知识准备”环节)2、 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有哪些?明确:(1)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2)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3、 课文

10、中所用的道理论证有哪些?明确:(1)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2)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3)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 课文中所用的对比论证有哪些?明确:(1)、第4

11、自然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2)、第5自然段“因怀疑而思索,。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自然段“对于别人的话,。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4)、第6自然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

12、、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拓展迁移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观点,若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若不赞成也请补充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2、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