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5261001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阳中学高2022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还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 星罗棋布B. 源远流长C. 多元一体D. 中原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比良渚文化更晚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可得出,不同地区出现的文明成果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其分布的

2、特点,也没有体现其历史悠久,排除AB项;材料主旨与中原核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B项正确;禅让制是选贤举能的制度,与“重血缘”、“重亲情”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

3、代帝王的后代,并不只注重血缘,排除C项;礼乐制度强调的是权力的认同,防止僭越,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3. 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处应填入的是( )A. 内外服制、原始经济B. 内外服制、井田制C. 分封制、井田制D. 分封制、原始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对贵族分封实现对权力的分配,井田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商代通过内外服制对权力进行分配,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经济,而非原始经济,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4.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

4、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B. 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C.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可知,鲁国国君由朝贡周王到朝贡其他诸侯国,说明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逐渐瓦解,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材料说明周天子地位下降,排除A项;朝贡是政治行为,而且时间跨度大,不能证明当时各诸侯国联系密切,排除C项;D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

5、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B.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主旨并非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形势,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

6、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6.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A. 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B. 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 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 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不断完善皇帝名号制度,将华美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旨在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B项正确;皇家特殊的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君权神授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7、故选B项。7. 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 )A. 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B. 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C. 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D. 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互制衡、行政效率提高及皇帝任免官员的说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8.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

8、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B.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C.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独尊地位确立,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时间上不相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9.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A. 阻滞了

9、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 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 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铁农具推广运用,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盐铁官营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加强了官府对经济的管理,排除C项;盐铁官营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利于推动盐铁的生产与买卖,排除D项。故选A项。10.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A.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B. 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C.

10、 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D. 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A项正确;“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到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的目的,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通过卫青、霍去病征服匈奴之后设立的管辖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1.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魏孝

11、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这一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故选A;鲜卑和汉族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不同,仅仅改姓汉姓并不能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不能改鲜卑人为汉人,更不能消灭鲜卑族的陋习,排除BCD。12. 如下图是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江南经济发展B. 北方文化繁荣C. 专制统治加强D. 国家统一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文化繁荣不是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直接后果,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专制统治削弱,排除C

12、项;这一时期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3. 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分裂走向统一B. 民族交融的加强C. 南北政权对峙D. 政权更迭的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朝代更迭示意图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晋经过短暂统一后灭亡,此后中国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多个政权并存更迭的分裂时期,最后隋朝统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分裂走向统一,A项正确;示意图主要反映的是朝代更迭,不能体现民族交融的加强,排除B项;

13、示意图中十六国与东晋、南北朝之间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不是主要趋势,排除C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可知政权更迭频繁,但图中的主要趋势是最后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4.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幅画像,观察画像可知,这一时期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A. 牛耕技术在边疆普及B. 汉文化遭到外来文化侵蚀C. 北方民族完全的汉化D. 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得到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开始向农耕经济转变,而非牛耕技术向边疆地区扩展,但是并不能看出普及,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

14、排除C项。故选D项。15. 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

15、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统治者设置政事堂( )A. 加强中书省权利B. 协调三省关系C.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D. 增加文官人数【答案】B【解析】【详解】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中书省权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文官人数的信息 ,排除D项。故选B项。17. 下图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银饼,刻有錾文“游安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据此可知( )A.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B. 唐德宗实行两税法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 交子成主要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西安”即唐朝都城长安,“开元十九年(731年)”正是唐朝中期,“庸调银”表明当时实行租庸调制,A项正确;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