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

上传人:凌云****90 文档编号:3513216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23 鸟的天堂(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系列教材部编版世纪英才 品质 责任 创新23 鸟的天堂教学目标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1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词语。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重点)3.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重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1.认识“桨、桩”等3个生字,会写“桨、榕”等11个字,会写“陆续、白茫茫”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3.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一、激趣导入

2、,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导语: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交流听后的感受。)是的,鸟儿的欢唱多么动人啊!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今天,我们有幸学习到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鸟的天堂。)2.理解课题,质疑思考:何为“鸟的天堂”?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作者: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创作背景: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有一株五百多

3、年树龄的奇特的古榕树。榕树高15米,独木成林,浓荫蔽日,引来成千上万的各种飞鸟栖息其间。其中的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也最常见。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下了鸟的天堂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3.出示本课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字形。需注意的字音:“律”是边音的字,“稍、桩”是翘舌音的字。需注意的字形:“律”的右边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暇”的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抛”的右边是“”,不要写成“”。4.梳理初读课文掌握的信息,解决疑问:为什么称其为“鸟的天堂”?关键信息提示:(1)榕树很大,它为鸟儿提供了广阔的

4、生活空间。(2)榕树枝繁叶茂,它为鸟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3)农民不许人们去捉鸟,人与鸟儿和谐相处,使它们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过渡: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而且了解到“鸟的天堂”其实是一棵繁茂的大榕树,作者等人也曾两次去“鸟的天堂”参观游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等人两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找出文中与两次去“鸟的天堂”对应的段落。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等人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第二

5、次去看到了许多鸟。课文第19自然段写作者等人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第1014自然段写作者等人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按作者一行人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来划分,可将课文分为两部分。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我们”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以及对它的留恋和赞美。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作者去“鸟的天堂”游览了一番,既欣赏到南方的优美风光,又领略了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那棵奇特而美丽的大榕树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呢?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2

6、.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字词、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不计其数应接不暇2.教师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

7、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那茂盛的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热闹场景让作者深感震撼。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近距离感受“鸟的天堂”的魅力,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将“鸟的天堂”的魅力展现出来的。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第一次去“鸟的天堂”。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获取重要信息。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我们”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心情。时间:傍晚地点:河中心环境:灿烂的红霞、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当时的心情:愉快思考: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8、的?明确:一是从文中的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如“跳、解、拿起、拨”这些动词将朋友解船、撑船的过程一气呵成地描绘出来,轻快的动作间接地反映了“我们”愉快的心情。二是从文中描写“我们”的感受的句子可以体会到。如“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划桨声美妙动听,烘托出“我们”愉快的心情。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体会作者一行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经历。过渡:同学们,作者一行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鸟的天堂”,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桌交流作者一行看到的景象,想象画面内容。明确:作者一行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并没有看见鸟儿,只看见一棵茂盛的大榕树。

9、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榕树的语句,了解榕树的特点。(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圈画出描写榕树的词句。(2)学生结合圈画的语句自主交流榕树的特点。(3)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教师结合重点语句展示榕树的特点。特点一:大。相关句子: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明确:“真是一株大树”承接上一个自然段,对大家关于榕树的争论给出了答案,说明榕树只有“一株”,不是“两株”或“许多株”。特点二:茂盛。相关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明确:“簇”“堆”“不留一点儿缝隙”写出了树叶多而茂盛的特点。特点三:充满生命活力。相关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

10、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明确:“翠绿”,青绿色;“颤动”,指在微风吹动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意思是榕树的颜色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充满生命的活力。5.体会情感,领悟写法。(1)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通过朗读、理解、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相关的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明确:表达情感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的情感由衷地赞美。(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部分内容,总结出作者描写榕树时采用的写作方法。明确: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榕树。运用静态描写,通过描写榕树的枝、干、根、叶,写出了榕树的特点,展现了榕树静态时的样子。6.引导学生思

11、考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时对它的印象。明确:名不副实,因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二)第二次路过“鸟的天堂”。过渡:在“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作者不免有些遗憾。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又经过了“鸟的天堂”,这次看到了什么?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思考: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与第一次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出现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上记号,然后和同桌交流。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等人第二次去“鸟的天堂”见到的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而第一次去却没有见到一只鸟。出现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作者等人两次去

12、的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在傍晚,第二次是在早晨。3.指名朗读第12、13自然段,欣赏“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解决问题。体会“起初”“后来”“接着”“继续”这几个词的作用。明确:这几个词准确、清晰地展现出“鸟的天堂”由寂静到热闹的变化过程。这一段是如何表现鸟儿多的?明确:A.两个“到处”从视觉和听觉上说明鸟的数量特别多。B.“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从形态和颜色两方面说明鸟儿特别多。C.“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出了鸟儿的姿态各异,也表现出鸟儿的数量多。(2)指名读第13自然段,想象画面。明确:这段话描写了两幅画面,分别是群鸟飞舞图、画眉枝上歌唱图。(3)教师小结。(

13、三)留恋“鸟的天堂”。过渡:同学们,作者等人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景象,茂盛的大榕树和欢快的群鸟给这南国的风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作者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鸟的天堂”。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去体会作者的情感。1.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找出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明确:我感到一点儿留恋。)3.品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课件出示。)明确: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是指作者所见到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称谓,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见大榕树上群鸟齐飞、百鸟争鸣的景象后发自内心的赞叹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堂。这里作者直抒胸

14、臆,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四)回顾课文,探究写法,加深感受。1.分析动静结合的写法。(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和第12、13自然段。(2)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写榕树和鸟儿时采用的不同写法。明确:作者写榕树时运用的是静态描写。写鸟儿时主要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3)学生谈感受。2.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点面结合:一种常用的描写场面的方法。“点”指的是对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写。“点”可以体现深度,“面”可以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

15、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情感。(2)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面”和写“点”的相关句子。(3)同桌交流所找的句子,教师适时点评。“面”的描写: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点”的描写: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4)研读上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展现了鸟儿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将“鸟的天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过渡:同学们,学完课文,大家有没有兴趣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呢?1.教师鼓励学生交流:日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