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观课报告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3512132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观课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圆》观课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圆》观课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观课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观课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观课报告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

2、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

3、自信心。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教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

4、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1、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2、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3、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4、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