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35107171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青年教师培养记录十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十篇 老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一个老师,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让其“亲其人,信其道”,成为他们真正的伴侣,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十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 小学数学老师对教学反思要留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快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

2、,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致奇妙的解法时,个性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老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致,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受失败,老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好处,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老师的高超的解题潜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

3、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逆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潜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熬炼。常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沟通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构成了能够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好处的讨论。 第2篇: 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 在教学中,我长期又细心地观察了学习费劲、成果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同学,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同学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

4、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忱、学习的乐观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同学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育、提高。只要在教学中留意对同学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同学学有所成。 小学三四班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需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同学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需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慧学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需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

5、他处在胜利之中。有个同学非常聪慧。就常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就用专题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身聪慧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假如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什么。要不时提醒他们留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身觉得有希望,尝到胜利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果就要适时的褒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身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平坦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胜利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协助他们。自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宅以

6、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洁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讲课时不论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同学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久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其次,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缺乏。比方,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同学在主体乐观参加、操作、沟通、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课堂焕

7、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3篇: 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敬重、理解、关怀、帮忙,就能给学生以鼓舞和启迪,学生就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在这种融洽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就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奇怪心。老师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启发式授课;或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帮忙学生获得成功 老师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业。在课堂提问中,应让各个

8、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学生在老师的帮忙下享受被赏识的快乐,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被激发,学习的爱好就会越来越浓。 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爱好 利用学生重视分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爱好。有些学生及部分家长把分数看成评估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考分论成败;很少思考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所以,老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卷准时做出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必必要客观、公正、全面,既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要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观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必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发生爱好的时候,他就会专心主动、情绪愉快地去学习。

9、这样学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记得更牢。学习就会更灵活,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数学青年老师培育记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留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为他们提供参加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数学教学老师应从生活实际动身,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亲密接触”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

10、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视了数学起始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老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亲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布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还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

11、?”“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谈论了起来。通过谈论,从中发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真切的感受到了四周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低班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可以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老师要设计

12、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沟通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展求异思维,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讨论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采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比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老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进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班级组的跑步竞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老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竞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专心观看,然后老师把画面定格在竞赛开头不久,

13、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日这节课所要讨论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熟悉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好,调动其学习的乐观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

14、学生的学习爱好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假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美丽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老师根据孩子们

15、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下面老师请同学门看一组照片,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呢?”老师出示照片(大商场各种物品摆放的几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老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类摆放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商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物环境,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商场物品分类摆放的优越性,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

16、重要性。 3、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 如一班级下册数学教材“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假如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假如一个小学生(七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爸爸妈妈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四周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第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