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天津卷)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3508122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天津卷)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天津卷)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天津卷)2023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天津卷) (共26小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Cl-35.5 Ca-40 Cu-64 S-32 Na-32 Mg-24 Al-27 Zn-

2、65 Fe-56 Ba-137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B瓷碗破碎C食物腐败D西瓜榨汁【答案】C【解析】A、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食物腐败过程中有菌类为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西瓜榨汁过程中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生石灰B干冰C石灰水

3、D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A、生石灰就是氧化钙,是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D、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故选C。3小明午餐吃了红烧肉、馒头,从营养均衡角度考感还应补充下列哪种食物( )A米饭B凉拌黄瓜C家常豆腐D糖醋鯉鱼【答案】B【解析】A、米饭富含糖类,故A错;B、凉拌黄瓜富含维生素,故B正确;C、家常豆腐富含蛋白质,故C错;D、糖醋鯉鱼富含蛋白质,故D错。故选B。4生活中某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酱油45B蛋清78C牙膏89D肥

4、皂水1011【答案】D【解析】A、酱油的pH为45,小于7,显酸性;B、蛋清的pH为78,大于7,显碱性;C、牙膏的pH为89,大于7,显碱性;D、肥皂水的pH为1011,大于7,显碱性;根据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肥皂水的pH最大,碱性最强。故选D。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B测溶液pHC量筒读数D称量固体氢氧化钠【答案】A【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所示装置正确;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

5、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6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化学知识的应用或解释正确的是( )A海水“晒盐”的过程利用的是蒸发结晶B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燃气灶火焰,利用了隔绝氧气灭火D氧气能用于钢铁冶炼和金属焊接,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答案

6、】A【解析】A、海水晒盐的原理是通过风吹日晒蒸发溶剂得到食盐晶体,利用的是蒸发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B、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不是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而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故选项说法错误;C、关闭燃气阀门熄灭燃气灶火焰,利用了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D、氧气能用于钢铁冶炼和金属焊接,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7、D一氧化碳高温还原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答案】D【解析】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白雾产生,不符合题意;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符合题意。故选D。8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如制导弹的合金中含有稀土元素钕(Nd)。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钕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钕原子核外有60个电子B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4.2gC钕属于金属元素D钕的原子序数是60【答案

8、】B【解析】A. 由题给信息可知,钕原子的原子序数是60,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钕原子核外有60个电子,此选项正确;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C. 带“钅”字旁,所以钕属于金属元素,此选项正确;D. 钕的原子序数是60,此选项正确。故选B。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来受热后球内分子体积变大C向NaCl溶液和NaOH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NaOH溶液变红,NaCl溶液不变色氢氧

9、根离子使酚酞变红D乙醇溶液不导电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答案】B【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网状排布,石墨中的碳原子是分层排布,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不符合题意;B、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重新鼓起来,是因为受热后球内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符合题意;C、向NaCl溶液和NaOH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NaOH溶液变红,NaCl溶液不变色,是因为NaOH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使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不符合题意;D、乙醇溶液不导电,是因为乙醇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符合题意。故选B。10在密闭容器中,6.0

10、g某纯净物与22.4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个数比为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CO2和H2O质量比为2744B生成CO2的质量为17.6 gC该纯净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D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答案】B【解析】A、生成的CO2和H2O质量比=,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CO2和H2O质量和=纯净物和氧气的质量和=6.0g+22.4g=28.4g,则生成的CO2质量=,正确;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水中

11、氢元素的质量=,因此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之和=4.8g+1.2g6.0g,说明该物质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等于纯净物中碳元素质量,该纯净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错误。故选B。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2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得分;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得1分,若选2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得分)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能隔绝氧气和水,阻止铁进一步被氧化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馒头富含糖类,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D亚硝酸钠有咸味,

12、可以代替食盐作调料【答案】C【解析】A、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较疏松,不能隔绝氧气和水,错误。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不是置换反应。错误。C、馒头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正确。D、亚硝酸钠有咸味,但也有毒,不能代替食盐作调料,错误。故选C。1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少量)除杂试剂及方法ACOCO2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BKCl固体MnO2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CuSO4溶液H2SO4加入过量氧化铜粉末,过滤DCaCO3CaO高温煅烧【答案】D【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

13、氧化硫,浓硫酸吸水去除水蒸气,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可得到纯净一氧化碳,A正确。B、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钾固体,B正确。C、硫酸和氧化铜生成硫酸铜和水,加入过量氧化铜粉末,过滤除去氧化铜,可去除硫酸,C正确。D、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不能去除氧化钙,D错误。故选:D。13下列四组实验的结论及解释均正确的是( )A 甲中冷碟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B 乙中两试管内高锰酸钾的溶解情况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温度都有关C 丙中鸡蛋上下沉浮且不断冒气泡,原因是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随着CO2的

14、生成和散失,鸡蛋不断上浮和下沉D 丁中加入NaCl溶液后瘪气球变鼓,说明NaCl和CO2发生反应,瓶内压强变小【答案】AC【解析】A、甲中冷碟底部出现黑色物质(炭黑),依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说法正确;B、乙中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紫红色溶液,不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无法说明与温度有关,说法不正确;C、丙中鸡蛋上下沉浮且不断冒气泡,原因是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随着CO2的生成和散失,鸡蛋不断上浮和下沉,说法正确;D、丁中加入NaCl溶液,氯化钠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瘪气球变鼓,说明CO2能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说法不正确。故选AC。1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相互关系中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选项甲乙丙丁AH2H2OCH4H2SO4BCuCuOO2FeCH2OCa(OH)2NaOHHClDCaCO3CO2HCl【答案】B【解析】A.甲乙: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乙甲: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丙乙: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丙和丁不反应,此选项错误;B.甲乙: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为;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