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969643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一、 汽车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汽车行业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具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进入汽车整车厂商或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链体系前须履行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零部件供应商首先必须建

2、立客户指定的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质量体系,并在通过第三方的审核认证后才能成为潜在的供应商。各大整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还实行严格的供应商评审体系,按各自标准对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在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装备水平、生产过程、生产经验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打分,并进行现场制造过程审核。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建立起供销合作关系。产品需经过严格的质量先期策划和生产件批准程序,并经过严格的产品装机试验考核。新进入的企业通常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客户的认可,资质认证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正是因为以上严格的资格认证程序,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旦确立,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

3、入整车厂的供应体系后,双方一般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新进入的供应商形成了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二、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扩大对零部件企业支持在现有项目遴选注重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基础上,将是否实现目录内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是否促成整零配套合作、是否带动零部件四基薄弱环节联合攻关等纳入项目遴选考核参考要素;项目申报在重点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的同时,增加说明是否实现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内容,整零并重、统筹发展。三、 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但技术水平与国际仍有一定差距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

4、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地区四大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已开发出功率范围满足各类车型需求的电机产品。新能源汽车长里程需求倒逼动力电池高容量、高安全性技术的提升,高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不够,存在散乱现象,高端产能不足、低端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电机比功率、最高转速、电机控制器比功率等关键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高速轴承、耐电晕绝缘材料、数字信号处理器、汽车级功率半导体IGBT以及稀土加工工业技术和产品亟待取得突破。四、 为内外资零部件企业营造

5、更加平等的营商环境强调各地区各部门招商引资面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地方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应确保内资和外资企业平等;发挥税收导向作用,降低、减免国内尚不具备研发制造能力的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及时取消国内已能够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五、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

6、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

7、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六、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全球保有

8、量一半。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七、 建立功能齐备、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部件系统整车测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氢系统等核心系统的测评体系,重点构建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性能测评体系,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专用检测平台建设。着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结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与应用的特有环境,开展行业合作研究项目,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库、检测工具链

9、、测试方法、评价标准四位一体的测评体系。共建共享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在鼓励现有数据库加快发展的同时,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产品正向开发的需求,集中行业力量,搭建一个权威的、网络化的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共性基础数据库平台,推动成立基础数据库开发与应用联盟。形成从基础制造工艺材料数据至整车性能数据、从工程开发数据到测试检验数据的多层级多类别共性基础数据库体系,为汽车行业产品正向开发提供全面的大数据支撑。打造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服务平台。发挥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组织平台优势,联合行业优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加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应用。开展汽车知识产权

10、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推进高价值知识产权的筛选和运营。推动汽车行业知识产权运营,盘活知识产权资产,打造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融资及产业化等服务于一体的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服务平台,为汽车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知识产权环境。八、 构建综合性、立体化人才体系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节能等领域,构建以人才、研发骨干人才和工匠人才为主体的综合性、立体化人才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行业人才。结合国家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计划实施,加强人才、项目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核心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

11、人才。举荐行业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加快培养行业研发骨干,特别是复合型技术研发骨干。及时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积极推动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学科,加快建设符合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低碳化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释放人才创新内生动力,提升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汽车工匠人才。培育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汽车工匠文化,完善技师培训、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建设,开展技能人才评奖,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坚持汽车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

12、。建立国际互认的职业资格制度,促进汽车人才合理理性流动。举荐行业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结合教育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汽车人才教育培训的国际化。加大汽车人才国际培训活动的参与度,引进若干国际知名学校到国内来办学。九、 构建多元化的汽车创新投入体系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形成财政资金、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协同推动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在基础前瞻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市场哺技术战略,利用汽车产生的新增税收红利和新能源退坡财政资金,设立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赶超。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兼顾汽车共享、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