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69452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监测型防雷分线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巩固和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原油管道,对接西北、东北、西南原油进口管道和海上原油码头。结合油源供应、炼化基地布局,完善成品油管网,逐步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大力推动天然气主干管网、区域管网和互联互通管网建设,加快石油、成品油储备项目和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提升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重载货车、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研制和应用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产品,研发市域(郊)铁路列车,创新发展下一代高速列车,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和城市配送车辆,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

2、展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发展多式联运成套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特种运输等货运装备使用比重。继续发展大型专业化运输船舶。实施适航攻关工程,积极发展国产大飞机和通用航空器。一、 提升客运服务安全便捷水平(一)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促进不同运输方式运力、班次和信息对接,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健全身份查验制度,加快完善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系统,完善铁路客运线上服务功能。推行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程托运等配套服务。鼓励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二)完善区际城际客运服务优化航班运行链条,着力提升航班正常率,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

3、拓展铁路服务网络,扩大高铁服务范围,提升动车服务品质,改善普通旅客列车服务水平。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城际铁路服务,提升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化客运水平。按照定线、定时、定点要求,推进城际客运班车公交化运行。探索创新长途客运班线运输服务模式。(三)发展多层次城市客运服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强化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运输服务有机衔接,支持发展个性化、定制化运输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多样化城市客运服务体系。(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农村客

4、运片区经营模式,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提高运营安全水平。二、 基本原则(一)衔接协调、便捷高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提升网络效应和规模效益。加强区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增强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引导新生产消费流通方式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交通多样化有效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二)适度超前、开放融合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坚持建设、运营、维护并重,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大通道,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5、(三)创新驱动、安全绿色全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生态保护红线意识贯穿到交通发展各环节,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交通走廊。三、 轨道交通装备下游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的下游是轨道交通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本行业的产品需求。轨道交通行业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主要包括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和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以及低碳、环保等特点,是现代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6、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处于集中投资、快速发展阶段。列车运行速度加快,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安全保证显得日益重要,这也对轨道交通装备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1年全年铁路固定资产(含路网建设、移动装备车辆购置等)投资完成7,489亿元,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68公里。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4万公里。2012年至2021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持续增长,投资总额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期,但从铁路网密度(反映

7、营运里程与国土面积的比例)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铁路网密度依然低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此外,铁路的路网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铁路运行速度主要在200公里/小时以下,高速铁路占比较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为提高运行速度,除了新建更多的快速高速铁路,对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也将大规模实施。因此我国干线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设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2021年2月24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了国家中长期交通网规划建设要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包

8、括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形成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逐步成网。2022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结合在建和拟建项目安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规划加快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积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多层次道路交通网,并提升安全应急保障和交通网络抗风险能力。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

9、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全国123高铁出行圈,更好满足人们美好出行需要。随着我国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水平逐年急剧增加,道路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载客量大、运送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相对污染小和运输成本低、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小等优点,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最佳方式。政府也在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轨道交通技术水平,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四线城市政府也纷纷开始筹建轨道交通,中国已成为世界

10、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69条,运营线路总长度8,708公里。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投资额也逐年快速提高,2012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金额为1,914亿元,至2021年增长到5,86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324%。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4月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21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2021年末,我国内地城轨交通在建线路总长6,09640公里,可研批复投资额累计45,55350亿元;共有67个城市的城轨交通线网规划获批,其中城轨交通线网建设规划在实施的城

11、市56个,在实施的建设规划线路总长6,98830公里(不含已开通运营线路);规划、在建线路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末,运营线路成网规模超过100公里的城市达到23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等七座城市形成了线网400公里以上的城轨交通大网城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持续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四、 拓展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一)积极引导交通运输新消费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文娱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扩大通用航空消费群体,强化与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拓展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发展近海内河游艇业务,促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自驾车、房车

12、营地,配套建设生活服务功能区。鼓励企业发展城市定制公交、农村定制班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等新型服务,稳妥推进众包服务,鼓励单位、个人停车位等资源错时共享使用。(二)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动能以高速铁路通道为依托,以高铁站区综合开发为载体,培育壮大高铁经济,引领支撑沿线城镇、产业、人口等合理布局,密切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梯度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天津北方、大连东北亚、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提升临港产业发展水平,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建设北京新机场、郑州航空港等临空经济区,聚集航空物流、快件快递、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科技创新、综合保障等产业,形成临空经济

13、新兴增长极。(三)打造交通物流融合新模式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以互联网为纽带,构筑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交通与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鼓励互联网+城乡配送、物联网+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模式的创新发展。推进公路港等枢纽新业态发展,积极发展无车承运人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整合公路货运资源,鼓励企业开发卡车航班等运输服务产品。(四)推进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鼓励交通基础设施与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打造依托综合

14、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和产业综合区,推动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站场、停车设施与周边空间的联动开发。重点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拓展地下纵深空间,统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等交通设施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布局,研究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建设。五、 加强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依法依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重点围绕基础设施、装备设施、运输工具、生产作业等方面安全操作与管理,打造全寿命周期品质工程。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公益宣传引导

15、,广泛传播交通安全价值观与理念。(二)加快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加强重大风险源动态全过程控制,健全交通安全事故调查协调机制。完善集监测、监控和管理于一体的铁路网络智能安全监管平台和信息传输系统。完善国家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实时监测东中部全部路段和西部重点路段的高速公路运行情况,全面实现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完善近海和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布局,加强远海动态巡航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四类重点船舶运行监测。提升民航飞机在线定位跟踪能力,建立通用航空联合监管机制,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监管。加快城市公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和物流运行监测。实施邮政

16、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实现货物来源可追溯、运输可追踪、责任可倒查。加快实现危险货物运输全链条协同监管,强化应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中泄漏的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次生突发环境事件。(三)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安全监管、气象、海洋、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完善全国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省级和中心城市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民航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沿海、长江干线救助打捞飞行基地和船舶基地布局,加强我国管辖海域应急搜救能力和航海保障建设。提升深海远洋搜寻和打捞能力,加强海外撤侨等国际应急救援合作。六、 推动智能化运输服务升级推进交通空间移动互联网化,建设形成旅客出行与公务商务、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相互渗透的交通移动空间。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交通运输企业、行业协会等整合完善各类交通信息平台,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