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

上传人:壹画 文档编号:34969410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学案(有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导学案主编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自主学习】【知识链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无助于诸侯兼争霸、兼并统一,故受冷落;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大受打击。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存在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因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

2、言论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的发展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局面得到巩固,以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2)主张确立_的地位。他认为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3实施:汉武帝接受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4评价:确立了儒学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太学的出现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2特点:

4、以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3评价: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_的稳固;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知识链接】1、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维护秩序:“三纲五常” 抑制暴政:“天人感应”,轻徭薄赋等仁政思想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重用儒生;把儒家经书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大大提高儒学地位;带动民间积极向学,推动儒学发展传播。)地方设立郡县学校,推动儒学在民间的发展和独尊。确立察举制,以孝廉作为考察依据之一。3、评价积极方面

5、: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课堂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6、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7、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当堂检测】1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 )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3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

8、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4. “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削弱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B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C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权 D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罢黜百家”的转变体现了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思想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作业布置】预习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的内容答案:自主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批评时政、使用价值、儒学、大一统、汉民族、儒学、儒学独尊、文化、董仲舒、独尊、汉武帝、官方化、民间、垄断官位、考试成绩、儒学经典、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科

9、学技术。课堂探究:(1)孔子主张:德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主张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儒家思想不利于国家统一; 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因为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国力强盛,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3)共同问题: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专制集权 不同做法:李斯主张法家思想,以暴力方式统一思想; 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注重教化。(4)选择治国思想要从国情出发 学术思想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 以德治国,关注民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堂测试:1、C 2、D 3、D 4、C 5、C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