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4928655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课件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含答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考点概述课本知识整理真题讲解模拟练兵01020304考点透视诗歌鉴赏中考主要考点(一)主题、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三)品味诗歌语言、名句赏析(写作技巧、表达效果)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四)结构形式的鉴赏考纲解读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策略:从语言入手,通过言语变异现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古代诗歌的分类:思乡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

2、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咏怀诗、闺怨(宫怨)诗 5、诗歌鉴赏表达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重难点突破 考点一:分析内容 分析诗歌内容就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诗歌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景物;诗歌叙事的内容;诗人的形象;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为什么,原因是”等。重难点突破 考点二:品析语言 品析诗歌语言,主要考查诗人对字词的锤炼、赏析诗词曲中的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常见的题干表

3、述形式为:某字妙在何处(有何表达效果)?品析某句在表达上的妙处。分析诗歌的风格特色等。重难点突破炼字:字原意是,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这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表现力。赏句:运用了手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写出了(通过联系和想象说明名句字面意思及画面美),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或哲理),具有的表达效果。理解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

4、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重难点突破 考点三:领悟情感 领悟情感,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情感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重难点突破 考点四:描述画面 “诗是流动的画,画是静止的诗”,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一、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

5、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答题技巧二、关注诗歌的题目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答题技巧三、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

6、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答题技巧四、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答题技巧五、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

7、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答题技巧六、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答题技巧七、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

8、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答题技巧八、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答题技巧九、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

9、,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答题技巧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答题技巧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春山望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下

10、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B.首联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C.颈联这两句写诗人赏玩忘归,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D.尾联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例题讲解【答案】(1)A(2)示例: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

11、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解答】(1)A项,“雄奇瑰丽”有误,应改为: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2)作答此题,要注意紧扣诗歌的基本画面: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完整的描写出诗中的画面,添加合适的修饰词,语言优美即可。例题讲解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1)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请说说她是如何表现“离情别意”的。(2)小诗人所“

12、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她的口吻作描述。(3)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例题讲解【答案】(1)别路、初云、离亭、稀叶、归雁等景物的烘托渲染;人与雁处境不同的鲜明对比流露心中离别不舍。(2)“嗟”,感叹语气;连大雁都能一起作伴同行,人却不能,我即将要和兄长分离,愁啊愁!(3)示例:妹妹,不用担心,我们还会再见的,希望再见时,你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解答】(1)前两句借景抒情,“云起”既是天气暗淡、云雾蒙蒙,又是作者心中愁云四起,“叶稀”是说送别的驿亭旁的柳叶越来越稀疏,即柳枝见证了太多的离别,作者用这些送别路上的景物渲染烘托浓重的离愁。后两句移情于景,作者感叹人不如

13、雁,把这两者进行对比,人总是分离,不得同往同归,表现心境的起伏和哀伤。(2)“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意思是:唉!人与大雁不同,大雁能一起作伴同行,而人却不能。句子中,“嗟”表示感叹语气:人与大雁相比,真的不如它啊!因为大雁都能一起作伴同行,人却不能。作者为此离愁哀婉伤感。注意要用妹妹的口吻作描述。(3)代入女孩兄长的口吻,表达惜别、赞赏、勉励之意,同时注意语言要有留别“箴言”的意蕴。例题讲解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一作“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

14、绝食。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借“风雨”“征衣”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B.“归乡如不归”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C.诗中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D.整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例题讲解【答案】(1)C(2)宋朝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此联运用

15、了对比(借景抒情)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千古”与“一时”也形成了对比,意思是“宋朝的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解答】(1)C项,“渴望能避世隐居的心理”错,“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明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2)阅读诗歌可知,第三联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一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

16、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突出了诗人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据此概括作答即可。例题讲解真题讲解(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1“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2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3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真题讲解答案1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意思对即可)2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运用村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