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4928640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9.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汇编课件专题11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含答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理解散文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主讲人主讲人xxx考点解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能细致生动地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见考点之一。常见的考查形式为: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写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文章多次出现细节描写,试分析其作用。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文中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01 典型例题 吴敬梓范进中举(部编版九上)“积累拓展”四: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

2、物形象。试分析下列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答:作者以漫画式的写法,通过“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后襟”这一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胡屠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态度,再现了他前倨后恭、极尽讨好巴结之能事的市侩嘴脸,可鄙可憎。找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部编版九上)中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答:这是小说两处景物细节描写。前者描写海上的环境,色彩明丽,烘

3、托了人物欢快的心情。后者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紫色的阴影”,语义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02 答题模板 题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03 实战演练艾叶又飘香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

4、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

5、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

6、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

7、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

8、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

9、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文中加红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运用“扇”“拿”“戳”“凑”“看”“撒”等动词,

10、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奶奶看发糕是否熟了的样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发糕撒上芝麻后的样子比作白雪公主的眼睛,把做好的发糕写得生动形象,又用拟人的手法,使做好的发糕变得活泼可爱。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判断考点:答案解析 题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返回【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解此题,先找方法,再看作用,最后扣内容作答。题干中明确是细节描写,要具体找出“细”在何处,细读原文,就会发现细在动作有“扇”“拿”“戳”“凑”“看”“撒”等一系列动词。修辞方法,“像白雪公主的黑

11、眼睛”是比喻,“眨呀眨地向外张望”是拟人。作用是细节细腻生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活泼。内容:奶奶的情态和发糕的样子。返回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

12、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

13、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

14、,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

15、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赏析文中的加红句子。答:通过对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对犁田场景的有声有色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真实的农耕活动。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判断考点:答案解析 题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返回【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解此题,先找方法,再看作用,最后扣内容作答。题干

16、中明确是细节描写,要具体找出“细”在何处,细读原文,就会发现细在动作有“扇”“拿”“戳”“凑”“看”“撒”等一系列动词。修辞方法,“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是比喻,“眨呀眨地向外张望”是拟人。作用是细节细腻生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活泼。内容:奶奶的情态和发糕的样子。返回不老的额头 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