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4928620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8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备考策略】本讲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以下考查角度和内容:(1)“三农”问题是长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一定要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联系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等问题进行复习。(2)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及后期的弊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3)抓住“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格局”等概念。【重要考向】一、经济体制改革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经济体制改革一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

2、8年12月)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2)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5)法制建设: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

3、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恢复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意义:一次伟大的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改革开放的探索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概况:改变土地经营方式,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由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B概况:开始于安徽、四川,后全国普遍推行。C特征:“包产到户”,统分结合;实质上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伟大变革。D

4、影响: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A概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B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取消人民公社,完善生产责任制(“改社建乡,政社分开”)。1983年全面取消人民公社,建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2)城市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过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初期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

6、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过程:提出概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明确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

7、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要点突破】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调整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保护富农,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当时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8、,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乡镇企业逐渐兴起2.认识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项目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转变以

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现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共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国外经验中共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核心内容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

10、的高速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营管理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曾起积极作用;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图示巧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典例】1(2021天津红桥区高三二模)据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

11、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要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5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6年为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放权让利改革阶段,

12、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1992年至今,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

13、收入比不断扩大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19851994年我国城乡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选项符合题意。19781984我国城乡收入比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A选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选项排除。1998200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呈现扩大的趋势,D选项排除。【点睛】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点:(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14、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4)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3(2021江苏高三二模)1985年底,在郑州市第二交通运输公司向下属的机动车辆厂提出新承包方案后,厂长宋北方要求“公司对厂里的责任目标规定后,不得随便搞行政干预”。第二天,宋北方就被公司免职。最终在中共郑州市委的调解下,公司恢复了宋北方的职务。这一事件说明A政企不分的弊端得到解决B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曲折前行【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底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宋北方为争取扩大企业自主权与交通运输公司发生的纠纷,说明城市经济体制

15、改革曲折前行,D项正确;只有宋北方一个案例不能说明政企不分的弊端得到了解决,A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全面展开,B项错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对外开放的深入(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