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25661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研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网联化和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更强烈的需求,必须与智能网联高度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但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需要轻量化技术的应用,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技术可大幅度提升车辆的节能水平。目前,我国主流新能源汽车尚未规模化采用全新设计的一体化电动底盘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能力和产品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

2、全球保有量一半。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一、 汽车内饰件行业与整车厂同步设计开发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加快新车型的开发速度和降低开发成本,部分整车厂在进行新车型开发时,已开始将汽车内饰件的部分开发设计任务同步转移给汽车内饰件供应商。同步开发模式在国际上已逐渐成为汽车内饰件行业的主流研发模式,该种模式下,汽车内饰件厂商通常从车型设计之初就开始介入开发,根据整车厂对设计、质量及成本的要求、车型的风格和市场定位等因素,通过优化组合不同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生产工

3、艺流程和创新工艺等来实现汽车内饰件产品的最优设计和生产。未来,同步开发模式预计将被更多整车厂采用,我国汽车内饰件企业与整车厂的同步设计开发程度将持续提高。二、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升级工作(一)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业体系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开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高比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和高电压电解液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支持开展电池体系设计、工艺开发、装备研究,支持开展产品设计和应用研究,以形成关键材料、单体电池、标准模块和系统等系列产品,支撑新能源汽车达到传统燃油车的技术经济水平。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先进动力电池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4、(二)促进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综合性能提升兼顾锂电350工程专项关于高比能量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要求,开展动力电池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的匹配技术研究;开展多孔电极模型设计研究,发展高负载电极、表面涂层电极、电池仿真及设计等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展失效机理分析,重点解决能量特性、功率特性、热特性、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在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新型动力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推广;正极材料方面,锰酸锂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性能达到材料本征性能上限,高镍三元材料方面开展材料包覆工艺研究,降低材料碱含量的技术研究以及焙烧技术水平和可靠性等,富锂固溶体材料方面开展包覆

5、技术的研究,开发高压电解液对材料表面结构的侵蚀等;负极材料方面继续提高石墨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加强石墨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研究,开展硅碳材料的纳米化和复合技术的研究,提升材料的稳定性开展材料产业化的装备研究开发等。(三)支持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研发锂硫电池方面开展高性能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高稳定性锂或者锂合金负极制备技术的优化、锂硫电池制备技术的优化研究;固态电池方面开展离子在固体电解质本体材料中的运输机制、锂合金负极体积膨胀抑制技术和界面修饰技术、高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技术研究等;金属空气电池方面开展高效廉价的氧催化电极制备技术、金属电极制备技术以及高稳定性电解

6、液制备技术研究等。三、 扶持中小零部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制定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意见,一方面引导并推动中小零部件企业重视技术提升,改善工艺装备,力争在纳入目录的关键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借助中国汽车零部件协同创新平台,定期举办中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洽谈活动。同时,推荐有条件地区申报创建中国汽车零部件质量安全示范区,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地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并选取典型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推动更多地区因地制宜支持中小零部件企业发展。四、 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一)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

7、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二)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

8、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

9、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五、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全球保有量一半。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六、 营

10、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反垄断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汽车零部件行业横向垄断活动,禁止零部件企业通过价格协商等方式组成同盟,利用自身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有利地位,通过协议、决议或其他方式达到排除或限制竞争、牟取超额利润;落实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为零部件企业提供权威、便利的信息来源;严格贯彻落实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拓宽零部件企业供货范围,使原厂配件、质量相当配件、再制造件等顺畅流通,由汽车经销商或服务商在向用户销售或提供原厂配件以外的其他配件时予以提醒和说明;建立汽车零部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便于零部件和汽车生产企业对产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缺陷产品召回,杜绝零部件假冒伪劣事件发生

11、。七、 创新整零合作模式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协力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布局汽车产业园和开展企业间的国际产能合作,并引导中资金融、保险等企业入驻园区产融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整零企业从研发到制造及售后全产业链的紧密合作。鼓励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进而获得进入国外整车企业供应体系的机会;鼓励零部件企业拓展海外汽车售后配件市场,培育在质量、技术、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与整车配套业务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八、 加强合作,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内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合作,加大行业间跨界融合力度,构建绿色智能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

12、康快速发展。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为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行业组织应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标准研究、政策措施建议等交流协作,加强行业自律,抵制无序和恶性竞争。引导行业组织牵头组建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联盟,鼓励主导发起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性组织,全面提升海外发展服务能力。九、 开展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工作研究制定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路线图及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定期组织成员单位研究下一步推广应用工作任务与分工,协同解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的问题。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模式创新、财税金融扶持、完善充电环境、交通支持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制定发布新能源汽车统筹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执行和落实好双积分政策,出台配套的经济奖惩措施,搭建双积分交易平台,完善积分交易制度,出台商用车双积分管理措施。以现有生产者责任制为基础,有条件地放开整车企业间代工合作,释放供给侧优质产能、改造无效和低端产能,并逐渐推进生产者责任制向品牌所有者责任制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