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25566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挡泥板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一、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

2、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业务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同时通过业务分工和资本纽带,整合地方资源,逐步推动区域分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未来重点研究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模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汽车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及共驾基础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库及测评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以及高精度地图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功能

3、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五大共性交叉技术产业化支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国联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汽车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动力电池检验测试评价、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四大平台。其中,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围绕锂电升级工程,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优势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电控与集成以及新产品形态属性、轻量化等技术领域,布局多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分阶段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突破和创

4、新性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二、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

5、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

6、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

7、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

8、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

9、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

10、、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三、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一)汽车零部件行业采购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国际汽车制造商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把业务重点放在新车型研发和投放市场上,减

11、少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采购有竞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全球化采购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容量大,消费增长性强,吸引了许多国际汽车巨头在发展中国家的建厂布局,汽车的本地化生产给当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服务正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商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汽车整车制造厂商的全球化采购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中国也正在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大国。(二)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模块化、供货集成化汽车零部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是指通过全新的设计和工艺,将同一个功能系统或者区域的零部件

12、集成在一个模块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从而方便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组装。汽车零部件的模块化有利于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整车装配效率,减重并降低油耗,优化整车空间布局。集成化供货则是指零部件企业以模块为单元为整车厂提供零部件配套,完成一部分原来由整车厂商承担的产品开发和零部件装配工作。随着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车型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整车厂商的采购体系逐渐由向多个供应商采购单个零部件变成向较少的供应商进行模块化采购,从而缩短汽车生产周期、提高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在模块化生产、集成化供货模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重心转移至零部件方面,要求零部件生产企

13、业具有超前设计系统模块的能力以及和整车商同步设计、开发的实力,更深入、更早地参与到整车厂商的新车开发过程中。这使得整车厂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四、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基于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定制化的生产特点,零部件企业根据下游客户整车制造商的定制要求同步进行模具开发、制定工艺路线并组织生产,因此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通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即供应商在获得整车制造商资格认证后,根据整车制造商的订单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整车制造商与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关系紧密,汽车冲压零部件厂商会在新车型开发初期就介入,与整车

14、同步开发、生产相关零部件,以保证零部件能与整车同步推出,同步升级。这种直接合作模式凸显了冲压零部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五、 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汽车冲压零部件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模具开发技术、冲压技术、焊接技术等方面。冲压是一种使金属板料在冲模中承受压力而被切离或成形的加工方法,而模具则是冲压制品生产工艺的核心设备,汽车上90%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形,制造一辆普通轿车一般需要约1,500个模具。焊接则是给冲压好的车身板件局部加热或同时加热加压而接合在一起形成车身总成。模具是完成汽车零部件成形、实现汽车量产化的关键装备,在汽车开发、汽车换型中担负着不可或

15、缺的重任。因此模具开发是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前端工序,是汽车冲压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模具设计和制造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制造精度、产品合格率和使用寿命。模具制造在已有的复杂、精密等要求的基础上,继续向着信息与集成化、数字与精细化、高速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模具协同设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模式下,模具开发人员协同整车制造商参与从新车开发的概念设计到样车制作的各个环节,将工艺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这会大大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也是模具企业延伸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我国在模具设计开发领域起步较晚,但受下游机械加工等相关行业需求支撑,行业整体发展较快,规模也在不

16、断壮大。不过总体来看,大多数模具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标准化程度、模具精度、开发效率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与国外模具开发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相关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汽车模具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逐渐缩小,CAD/CAE/CAM等计算机辅助软件、高速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虚拟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冲压工艺是一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冲压件)。冲压成形工艺在汽车车身制造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汽车车身的大型覆盖件,大多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有的还是空间曲面,表面质量要求高,冲压加工方法可以实现以上生产要求。目前汽车行业运用最多的依然为传统的冷冲压技术,冷冲压主要是在常温下利用压力机、模具对板材进行压力性加工,使其产生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