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25636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建议书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一、 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多元化渠道增强应用技术供给坚持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同时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的能力,科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供应体系。研究推动对改制院所实行业务分类考核、利润部分返还支持创新等

2、措施,鼓励其增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汽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现有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布局。建立研发信息、成果、资源共享平台和推进组织,加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协同。完善对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的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重点评估其对行业创新的引领、辐射和支撑效果。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战略协作,推动在电动化技术平台、智能驾驶平台、未来共享出行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同时,通过整车企业间的联合,共同培育和扶植一批专业化科技公司和供应商,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企

3、业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适度扩大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围绕汽车行业共性基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依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等现有联盟,推动深层次协同创新和合作开发,推动共性技术联合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专业人才,引导技术标准建设。推动联盟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需求导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新需求,在先进的节能环保汽车、未来共享出行、汽车+跨界融合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的创新联盟,加强跨界联合创新。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变动及原因汽车零部件行业利

4、润水平主要受下游整车市场价格和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一般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初期,由于销售价格较高且利润空间较大,其配套零部件亦可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而新车型的逐步推出又会给原有车型带来价格压力,整车厂商为保证一定利润水平往往要求配套产品每年价格下浮一定比例,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内各层级的供应商盈利空间都会受到层层挤压。从原材料价格变动来看,原材料价格呈先降后升的变动趋势,尤其是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零部件产业的成本消化能力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受到一定挑战。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大的生产规模、更优质的客户资源和更雄厚的资金实力,

5、盈利能力相对较强。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与客户建立了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承担的损失相对较小,抵御需求波动的能力更强。此外,零部件供应商可通过扩大客户覆盖范围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如扩大出口或售后服务市场的比例、减少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等。三、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

6、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

7、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

8、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

9、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

10、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

11、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

12、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四、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1年的19,7789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800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89%。2018年,受汽车行业整体市场变动的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下滑。2019年、2020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1065亿元,较2019年

13、增长155%,行业重新进入上升通道。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恢复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大幅增长。汽车行业的回暖也给相关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676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0%。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研发技术、管理能力、生产水平等实力的整体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值比上整车产值1:1的比例远低于汽车产业链成熟国家17:1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

14、间,市场空间巨大。五、 建立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对接机制在建立健全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战略咨询能力、行业桥梁纽带等方面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及相关交叉领域各类创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等方面,建立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衔接渠道和采信机制。六、 汽车零部件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一)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情况行业汽车冲压零部件及相关模具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冲压零部件和冲压模具等,通过采购钢材、铝材等原材料加工成汽车冲压零部件后销售给整车制造商或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冲压零部件上游行业为钢铁行业,下游主要为

15、汽车整车制造商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二)汽车零部件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钢材是汽车零部件行业最为重要的上游行业,是行业主营业务的主要上游行业。2011年-2015年,钢材市场价格跟随国际大宗商品高位回落,钢价持续下降。2016年后,房地产、基建、汽车行业转好带动钢材价格上涨。2018年后,在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放松、汽车行业增速下降、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下,钢材需求有所下降;同时,伴随供给侧改革、彻底取缔地条钢等政策产生的红利消失以及新增高炉和电炉产能的逐步释放,钢材价格呈下降趋势。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后疫情时期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主要用钢行业持续向好,钢材市场需

16、求旺盛;同时美元贬值导致炼焦煤、冶金焦和废铁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钢材价格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钢材一样,铝材作为典型的大宗商品,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单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作为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但企业可以通过对铝材市场的判断一定程度上减少铝材市场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从上游钢铁及铝材行业来看,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钢价和铝价持续上涨增加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造成一定压力。(三)汽车零部件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下游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业,从汽车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汽车零部件行业(尤其是不进入汽车售后市场的零部件产品)并不直接面对汽车消费市场,其下游直接客户是整车厂商。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汽车工业最重要的合作关系之一,双方的合作关系一旦确定就较为稳定。七、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