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72835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课件习题试卷-高中语文必修上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1082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头,他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这首定风波,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把握苏轼的思想。2.把握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3.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核心素养语

2、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提高熟练翻译文言语段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景物的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三、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加深理解文意,把握情感学生活动设计一: 苏轼选择什么时间游览的赤壁?当时心情怎样?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轨迹,分析原因。 学生研读成果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子)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四、课文

3、研读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小结:浩浩乎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因景而乐。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愀然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苏问:何为其然也? 客答: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小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吊古伤今。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喜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小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月流光

4、 哀乐相生,物我无尽。五、诱思导学学生活动设计二: 探讨情感转变的深层原因,从中把握作者的情怀。1、研究方向:写作背景 苏轼在黄州经历 苏轼一生为官经历 苏轼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思想2、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被贬第三年9月)自题金山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1079(42) 惠州 1094(57) 儋州1100(62)这首词写于去世前两个月,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

5、立的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

6、坡突围六、合作探究1、苏轼的议论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 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挫折,许多人的人生观从此变得悲观、消极甚至颓废起来。越是困难越要坚强,更加热爱生命,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 启示:大自然是抚慰心灵、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要听任自然、随缘自适、乐观豁达、超然物外、洒脱不羁。七、课堂练习1、苏轼用“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客用比喻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

7、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 。3 、赤壁赋中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 _, _。 4、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 _ _。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八、拓展提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目。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

8、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对孤鹤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九、课堂总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十、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